另一边,眼见德庆皇帝一副皱眉苦思的模样,赵山才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插话、不识趣的解释自己的立场出身,只能无奈的看了赵俊臣一眼,觉得赵俊臣自从出现之后,就一直在掌控着节奏,不论是德庆皇帝还是自己,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赵俊臣的引导、被赵俊臣牵着鼻子走。
其中,德庆皇帝并没有产生警惕之心、也没有看出赵俊臣的心思,有心算无心之下,被赵俊臣误导也就罢了,然而赵山才明明已是看出了赵俊臣的心思,却依然被赵俊臣掌控着节奏,毫无摆脱之力,就足以说明赵俊臣的手段厉害了。
只能说,赵山才虽然聪慧绝伦,又传承了前太子太师何明的帝王心术,然而毕竟是初入官场,经验不足,就难免会棋输一着、反应慢了一拍了——再有才华的人,也需要经历磨练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如今的赵山才正是明证。
与此同时,赵俊臣自然是猜到了赵山才的心思,似笑非笑的看了赵山才一眼后,就再次将注意力转向了德庆皇帝,见德庆皇帝依然在皱眉苦思,显然还没有想到一个好名字,就轻声的喃喃自语道:“说起来,这处湖水的景色绝不下于西湖,与西湖也有些相似,可惜终究少了西湖的大气辽阔,然而胜在于清瘦雅致……”
说话之间,赵俊臣在“瘦”字上稍稍加了重音。
此时,德庆皇帝正在苦思改名的事情,就差了些许灵感,听到这个字之后,却是眼前一亮,脱口道:“既然如此,朕看这处湖就改名为瘦西湖如何?”
“你总算想出来了,我还生怕你想到一个别的名字,若是没有瘦西湖好听,我可就办了一件坏事。”赵俊臣心中暗暗想着。
于是同时,赵俊臣脸上却是一副惊叹不已的表情,连声赞道:“瘦西湖?这个名字实在是妙!一语点明了这处湖的特色!可谓是神来之笔!既然如此,这处湖从今天开始就改名为瘦西湖了!有了陛下的命名,这处湖必然会天下闻名!而后人听到这个名字之后,也必然会想起陛下您的大才,如此成就一段佳话,实在是千古美事!”
听到赵俊臣这么说,德庆皇帝不由得意的笑了起来。
另一边,赵山才看向赵俊臣的目光,却满是复杂,既是钦佩,又是无可奈何!
……
……
。
……
……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之后,德庆皇帝笑着答道:“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朕刚才只是向周首辅与赵榜眼二位感慨保障湖的变化之大罢了。记得二十五年前,朕第一次南巡的时候,也曾来到过保障湖游玩,那时候保障湖还没有疏通湖心,两岸也没有构建这么多的楼台与园林,风景却不似今日这般迷人……”
说到自己二十五年前的那场南巡的时候,德庆皇帝暗暗打量了赵俊臣一眼,一旁的赵山才也是神色微变,即使是城府深沉的周尚景,看似昏花的老眼在那一瞬间也微微闪烁了一下。
毕竟,坊间一直有传言,称赵俊臣其实是德庆皇帝的私生子——相关佐证有许多,比如赵俊臣的母亲就是在二十五年前怀上赵俊臣的,而那一年正是德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间,也恰好路过到了扬州,期间还微服私访了一段时间;再比如德庆皇帝自从知晓了赵俊臣的身世之后,就异乎寻常的宠信赵俊臣,仿佛一直在弥补什么一般;又比如赵俊臣与德庆皇帝年轻时的相貌也有六七分相似……等等等等,种种线索结合在一起之后,会出现这样的传言,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时,德庆皇帝突然提到了这段过往,似乎也是意有所指。
所以,赵山才与周尚景听到了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之后,也同样是联想到了那些传言,才皆是下意识的神色微动。
然而,赵俊臣却只是垂手低头,静静的听着德庆皇帝的感慨,没有任何的神色变化。
毕竟,赵俊臣如今已是非常了解德庆皇帝——在德庆皇帝的眼中,皇权的延续绝对是胜过一切的存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任何的东西都是可以牺牲与放弃的,而赵俊臣在德庆皇帝心中的定位。就是一枚用来巩固皇权的棋子,一枚如今还有用处、将来却要放弃的棋子罢了,无论赵俊臣究竟是不是德庆皇帝的私生子,这一点都不会产生任何的改变。
所以。对于“私生子”的传言,赵俊臣从来没有抱过任何期望,甚至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也正因为如此,听到德庆皇帝意有所指的感慨之后。赵俊臣的神色才没有出现任何的变化。
另一边,暗暗打量之间,见到赵俊臣的不动神色,德庆皇帝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满意。
在德庆皇帝看来,这是赵俊臣安分守己的表现,说明赵俊臣没有因为那些传言而乱了心神、并且产生某些绝不应该出现的期望与野心。
略略试探、并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之后,德庆皇帝放松了一些,并继续说道:“于是,朕就感慨与赞叹了几句,没想到赵榜眼颇有才华与见识。不仅是当场赋诗一首,更还向朕详细评点了保障湖周围楼台园林的来历、特色、优点以及不足,使朕的这次微服游玩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