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王朝的末世从来都不是野心家太多的原因,而是大多数农民吃不饱肚子,才有一夫倡议,而万夫云集的局面。
比如:刘邦、项羽。
至于越级提拔官员,在明末这种摇摇欲坠的体制中,任何突然改变选拔官员的标准,都会引起整个组织的瘫痪,因为引起舆论的攻击。
明朝的洪武皇帝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明成祖时又设立文官、勋贵武将、宦官厂卫还有亲王守边,这四个互相牵制又互相支持的系统让大明能够较为安全的运转。
到了永乐靖难之后,亲王守边这块被被削去了。
而土木堡事变之后,勋贵武将也瘸腿了,土木堡之变前,皇权很强大,但在土木堡之变后,皇权开始衰微。
明朝时,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低级官员任免根本不需要向皇帝报告。就连高级文官任免,也是由吏部拟好,交给皇帝签字而已。
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皇帝提出任免官员,必须要由内阁、六部附署才能生效。这就好比皇帝的身体有点不舒服,不能自己直接叫来太医,而需要先通过太监再通过内阁批红,再由皇帝自己点头同意。
没有通过内阁的则视为无效中旨,六部有权拒不奉诏。明前期,皇帝还能决定内阁人员。但是到了明中后期,内阁人员完全由大臣们庭推选出,皇帝毫无办法。
以至于到了崇祯朝几乎就是文官内阁一枝独大的局面,内阁膨胀到这个程度,皇帝也只能通过宦官和厂卫制度来抗衡文官过于膨胀的权力。
可是掌握了教育权和舆论权的文官,宦官厂卫天生就处在不利的局面。
一个文、一个武。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