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她的大道

帝御仙魔 我是蓬蒿人 5503 字 9个月前

飞鸿大士好像回忆起什么,唇角的笑容犹如融化冰雪的春阳,“有一个人,贵为皇朝亲王,却能甘心四十年耕作不辍。他不是为了故意修心,以便在修为上得到多大精进,他只是单纯的在做这件事而已。”

“可以做到这些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了解苍生疾苦,并且愿意为之呕心沥血的人。弟子去看过平卢五州,那里的百姓鲜少苦难,家家仓禀实知礼节,万家灯火温照世间,其乐融融。如果佛域释门的宗旨,真是了结世界疾苦,哪又何必让百姓去求虚无的来世?助这样的人君临天下,苍生今生就有无数福祉。而且来世也是。”

圣佛已经平静下来。

他当然要平静下来,因为他认识到自己遇到了挑战,一个必须心静才能战胜的挑战。

他冷冷问:“所以你不是佛心大损,而是佛心已经不在!你要以仙人之资,去投靠那个凡人,供他驱使?”

出乎圣佛预料,飞鸿大士并未点头,而是双手合十,虔诚无比道:“大道三千,殊途同归,飞鸿身为释门中人,若是舍弃千万年坚守,执意去投他,不也是着了相?飞鸿所愿,身在本门,传道布施,让本门弟子,皆奉大道,诚心去解苍生苦难。”

圣佛嗤笑,眼中充满不屑:“你要坐本座的位子?”

飞鸿大士仍是虔诚:“若是心向大道,又何必在意自己的位置?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能心向大道。”

圣佛平静的心再起波澜,不仅如此,他五官都扭曲起来。

飞鸿大士这番话,可是把他骂得不轻:她不在乎所处的位置,他第一个考虑的问题,却是对方要夺他的位置。

两者境界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圣佛深吸一口气,觉得已经不能继续跟飞鸿大士讨论下去,便厉声道:“你此番下界一无所得,反而让佛域损兵折将,罪孽深重无可辩驳。自今日起,罚你幽闭禁室,无令不得出门。室中所置,唯佛像一具,青灯一盏,佛经一卷。本座要你好生悔过,好生忏悔自己的罪过!”

飞鸿大士再度双手合十。

她说出来的话,却含义深远,出乎圣佛预料:“若是此身用情已深,何惧古佛伴随青灯?”

圣佛一怔。

随后他冷笑不迭:“用情已深?你倒真是不惧大逆不道!那本座便告诉你,早晚本座会把那人的头颅制成佛珠,将他的神魂炼成灯芯,让他生生世世只能做佛域的物件!”

飞鸿大士面色未变,目光却异常坚定。,她的神情仍是虔诚,那是她对自己选择的大道的虔诚。

她一字字道:“若是真有那时,就请圣佛原谅弟子:这一世用情已深,不能古佛伴青灯!”

圣佛闻言怒不可遏。

两句用情已深,含义截然相反。

前一句是说心念已有牵挂,所以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什么境遇,因为心心念念,都如那人在侧。

后一句则是说,如果圣佛真杀了那人,她便要为那人反出佛域,用一身修为帮他报仇雪恨!

如此言语,圣佛怎能不怒?

圣佛大喝道:“滚!”

这一声天雷滚滚,有着让人神都颤抖畏惧的威能。

飞鸿大士转身施然走出大殿,云淡风轻。

圣佛望着飞鸿大士的背影,脸上浓厚的阴云久久不能散开。

那可是佛域四大菩萨之一,只不过下界走了一趟,竟然就身心都系于敌人了?

佛域可经不起这个损失。

想起为了召回飞鸿大士付出的海量资源,圣佛就气得一佛出窍二佛升天。

“一介凡人,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诛我四大菩萨的心?本座倒真是迫不及待,想要跟你会一会了。”圣佛如此想到。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麻烦,佛域还要对付西面来的安拉神,短时间内并不能抽开身。

飞鸿大士离开大殿,到了千级石阶上,忽然停下脚步,纵目远眺。

她脸上的轻松之色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浓淡难分的怅然。

望着远天无物的尽头,她用只能自己听见的声音,轻轻呢喃:“我固然孤陋寡闻,不知你心中有人。但你岂非同样孤陋寡闻,也不知我心中有人?”

大修士交手大多会事先布下结界,以免伤及无辜或者被百姓看到异象,影响凡间秩序。

微凉的夜风掠过屋顶,从瓦片上倾斜而下,拂过李晔的衣袂发脚,又从院门溜走。树叶的枝梢沙沙作响,很远的地方隐有打更声传来。除了刺史府,这座古老的城池今晚依旧行进在原本的轨道上。

这个夜晚并没有死特别多的人,但血腥程度却不遑多让,只因死得人都够分量,也死得够残忍。

院子里多了许多寒意。

血腥味扑鼻而来,让李晔也皱了皱眉。

他看了一眼倒在青石板地面上的李克用,忽然觉得意兴阑珊,这便站起身,一卷衣袖腾空而起,离开了这处荒诞之地。

或许,李存孝注定要死在李克用手里。

在没有李晔横空出世的时空里,李存孝最后也因为李克用的猜忌、众将的妒忌,而被李克用下令斩首。事后李克用也后悔不已,但那又还有什么用?良将死,长城崩,终李克用一生,也没能够一统北方,就更别说击败朱温,入主中原了。

本有极大可能成就大业的晋王李克用,到死也只是晋王,只拥有三晋及周边之地而已。

如今李克用、李存孝双双赴死,李晔北上的目的算是达到,旬日之后官军就会赶到代、朔、蔚等州。相信到时候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战事,哪怕李克用已经纠集了不少残兵败将。

历经数月,河东平定,或者说,纳入了李晔的统辖范围,战事不日即休,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治理州县,与民休息的政事范畴了。

相比之于平卢五州,河东十一州无疑更加地广人多,只要治理妥当,李晔能够吸纳的百姓气运自然更广,按理说突破仙人境不是问题。

然而道门仙廷统治九州,要在这里飞升成仙、位列仙班,必须得到仙廷认可,否则就只能终生停留在阳神真人境。也就是说气海中的灵气,打破天也只能到阳神真人境巅峰的状态,更多的灵气只会溢出来。

这是常识。

对李晔而言,一旦吸纳的气运饱和,再多的气运也根本吸纳不了,无法突破屏障进入地仙境。

如果修为只在阳神真人境,仙廷若是派遣真正的大能下界,李晔就只能束手待毙。

但李晔并不觉得悲观,这毕竟只是寻常情况。车到山前必有路,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化河东之地。

眉心的天机卷轴隐隐有所异动,李晔凝神感知了片刻,却又没有真的发现什么。卷轴,或者说画卷,仍旧是闭合的状态,还没有展开的意思。

得到河东之地后,李晔也接过了河东军的责任。所谓代北边地,即代州以北之地是为边境,跟草原接壤,目下以长城为界。

一旦草原兵马南侵,越过长城,西边朔州,中间偏北的云州,东边的蔚州,就是边防战线,是大唐防御草原兵马的第一防线。

李晔现在有了边防重任,而防御的对方,随着契丹攻占鞑靼部地盘,也由鞑靼部变成了契丹。刚刚跟耶律阿保机见过一面,虽然对方看似很没面子的遁走,但李晔心头并不轻松。

他知道耶律阿保机拥有怎样的潜能。

离开代州后,李晔径直北上,到了长城边关。

天光未醒,黑夜未央,斑驳的墙体饱经风霜,依旧尽职尽责的为大唐守卫边疆。李晔在古老的长城纵目北望。

贞观年间,大唐文治武功盛于一时,太宗曾言,古人戍边靠修建长城,而我大唐独不修长城,只练精兵。长城并不能真正抵御草原兵马入侵,而大唐的精兵能。

河东军三十万,基本已经折损,但这个所谓的折损,是对李克用而言。官军俘虏不少,加上代、朔、云、蔚等州的兵马,加在一起数量会很多,李晔只需稍微招募青壮,就能在短时间内,再能凑齐一支十万数量的精锐河东军。

河东军骁勇善战,论精锐不是寻常藩镇可比,这从昭义军对待河东军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他们将是李晔戍守边关,以及南下问鼎中原的强力依仗。

李晔手抚冷硬的石墙,目光在星海下穿过暮色,遥遥看向北方。

他现在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其一,平卢的民政之事大部分是崔克礼主持,提拔起来的官员,也大多是崔家俊彦。现在朱温发兵平卢,崔克礼敌我不明,李晔带来的那些崔家官员,现在还能不能用?

其二,攻占河东后,北方其它藩镇,是否要趁机收服。

若是不收服,河东周围藩镇环绕,中间还有一些颇为强力的藩镇,例如振武、幽州,并不能轻视。如果官军回援平卢,一旦道门、儒家、兵家包括神教,有什么居心叵测之举,这些藩镇就是他们搅动风云的机会,搞不好还会合攻河东。

李晔很快梳理出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让李振主持河东民政。对方麾下的心腹要员,都是安王府旧人,忠心不是问题。虽然面对河东十一州之地,人手显得不够,但以李振的才能,再合理利用河东本地官员,问题应该不大。

其次,平卢军先回援平卢,毕竟那是李晔根基之地,平卢军将士的家属都在彼处,若是见死不救,军心势必不稳。同时,李晔也需要遏制朱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