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其一。
其二。
像村里人这样子小打小闹,一辈子都够呛能挣到钱。
他们养猪,养的不多,多的几十头上百头。
陈翔今年娶了媳妇没出去,就在家呆着养猪,前段时间刚买了十几头母猪,一百多头小猪仔。
少的,像陈小女这样,养一窝,或者养三两头的都有。
养的少,所以投资少,投资一少,环境就跟不上。
人家大型的养猪场,都是按照严格的科学养殖。
猪圈时刻保持恒温的一个状态,避免猪生病。
天气时冷时热,人都容易感冒发烧,何况是猪。
其次,人家小猪仔生下来的时候,立马移到特定的保温室里边温养。
那条件,可以说比乡下人生孩子还夸张。
只要保证猪不生病,不死,基本上就不会亏钱。
最后,零散的农民养猪,都是跟经销商拿的饲料,而大型的养猪场都是自己做饲料。
从东北那边进购,批发玉米小麦。
直接批发材料,然后运到养猪场所在地,自己用机器做饲料给猪吃。
这中间几乎省略了十多个中间商。
农民从经销商手中买一包猪饲料,差不多要花一百三十块钱左右,而养猪场花一百三十块可以得到两包饲料,甚至更多。
较比之下,大型养殖场的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收益却是数倍。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排污。
猪尿和猪粪是个好东西,可以肥沃土壤。但是量太大的话,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但水变得污浊,连鱼和水草都难以生存。
因为猪尿里边含有一种物质,就跟硫酸一样,有腐蚀作用。
张辉可不想因为挣钱,破坏了张家山的自然环境。“养猪就算了,还是老老实实种西瓜吧!回头我看还有什么项目能做的话,我再研究下。”
张辉话音刚落,白菊花连忙接过话茬说道:“张家山不能养,上我们陈家村养啊!我们陈家村不怕污染。”
只要能挣到钱,污染怕什么。
跟着,白菊花哭丧着脸哀求道:“小辉,实不相瞒,这次我们来就是想跟你求一条活路。”
上次陈翔不娶媳妇嘛!
媳妇是城里的,一口气要了十几万的礼金,愣是把白菊花陈爱国这么多年的积蓄,全部掏空了。
再加上,陈爱国身体不太好,年纪不小了,想着早点抱孙子。就让陈翔辞了工作,在家养猪算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张辉的一部分原因。
陈翔的老板是陆前进,张辉当时在宴会上摆明车马的告诉陆前进,自己跟陈翔关系相处的并不融洽,从而导致陈翔失业。
然后白菊花跟陈爱国张罗着买了十几头母猪,一百多头小猪让他们夫妻两人去经营。
结果养了没多久,碰上蓝耳病。
昨天白天一天功夫,一百多头猪全死了,一头都没能剩下。
母猪和小猪的抵抗力本来就低,一染上蓝耳病,撑不到一天就死了。
实在是没辙了,想着上张家山求张辉给条活路。
所以说,货比货得丢,人比人得死!
这么大的商机,张辉居然瞧不上眼,而他们却眼巴巴望穿秋水也找不到一条发财的道。
“小辉,舅妈求求你,帮帮小翔吧!”白菊花没好意思说,刚结婚没一个月呢!媳妇就跑回城里去了。
陈翔要是再起不来的话,他花了十几万娶的媳妇,早晚得变成别人媳妇。
{}无弹窗张辉也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应该是药的放的多了。”
其实,治疗这些病猪,一颗培元丹废丹足够治疗一千头病猪,张辉捏了一半治疗七八头猪,肯定效果很明显。
而培元丹的一颗成品丹药,药效更加显著,治疗一万头病猪不在话下。
张辉一开始没想那么多,只是寻思把猪治好,省的一会儿陈小女情绪低落。
而杨珊珊他们却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蓝耳病,这种顽疾十分的生猛,传染性极强。
只要头天发现猪圈有一头猪患了蓝耳病,第二天,一猪圈的猪指定八九不离十。
患了蓝耳病后的两到三天,猪就会死,治都没的治。
兽药吃的多了去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现在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发病的死猪不能卖,否则抓到是要坐牢的。
也就是说,原本价值一两千,三四千的一头猪,在患上蓝耳病后,立马就变得一毛不值。
不但卖不到钱,等猪死了,他们还得自己个儿把猪拉到山上,挖坑埋了。
费时费力不讨好。
所以说,这就是商机。
这个时候,甭说低价收购病猪,就是一毛钱不花,只要车子上门去抓,人家都乐意白送。
最起码省的自己挖坑埋。
乱丢是肯定不能的。
虽说是在乡下,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有道德的人,自然而然不会做错这种事儿来。
死猪丢河里多污染环境。
丢山沟沟也不行。
抛别人家后院就更缺德了。
回头给人逮着了,愣说他家的猪是因为你丢的那几头猪染上的病,诚心讹你都能。
所以只能是挖坑埋了。
一些大型的养猪场,或者规模稍大点的养猪场,还得花钱雇人挖坑。
因此,这个时候张辉要是对外宣布要购买病猪的话,可想而知,那价格得低到什么程度。
蓝耳病已经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十几个国家,每天都有养猪场倒闭,到处都是死猪。
毫不夸张的说,猪都要死绝了。
整个产业链几乎要崩。
猪发病,要死,农民亏的血本无归。
同样,猪都死绝了,那些猪饲料经销商也倒了大霉。手里的饲料压根卖不出去,明知道猪要死,谁还能傻到继续投钱给猪喂饲料。
所以说,这个时候不但猪便宜,连带着饲料也是贱价狂甩。
张辉如果诚心要建一个养猪场的话,以他的信誉和名声,猪饲料短时间根本不用花钱,赊个半年都没问题。
一个小时后,陈小女回来了。
坐的狗子的三轮车,车上载了七八个人,陈小女、张有田、陈兵以及陈爱华一家。
“张总!”狗子招呼了一声。
陈小女喊道,“小辉回来了,回来的正好,莹莹,去厨房窗户上给你辉哥拿一双白手套过来。”
“这养猪养什么棺材呀!早上起来猪死了一半,哎!白养了,早知道还不如早点杀了算了。小辉过来帮把手,还有几头没死的,趁着今天人多,干脆一块埋了算了,省的瞅着碍眼。”
白菊花见着张辉,跟特么见自个儿亲爹似的,脸上笑的跟朵怒绽的老菊花似的,满脸的褶子。
也是惦着干活献殷勤呢!不然早凑上来跟张辉说话了。
白菊花袖子一卷,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让张辉嗤之以鼻。
早年干嘛去了?
以前家里穷,逢年过节的上他们家拜年,整的就跟张辉一家子人吃不上饭,上他们家蹭饭去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