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页

毫不夸张地说,两间地标影院引发的观影狂潮已经在整个纽约蔓延了开来,而北美各地的新闻媒体也都得到了消息,驻扎在纽约的分部都纷纷派出了相关记者,希望第一时间能够观看到这部电影,但他们注定要失望了——因为根本抢不到门票!

如果这里是圣丹斯电影节,那么媒体和专业影评人是有预留票的,他们可以凭借着请帖或者记者证直接入场,不需要担心没有门票的情况;但这里是纽约,“水果硬糖”完全按照小众实验电影的点映方式推出,换而言之,想要观看这部作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购买门票入场,一张七美元的门票十分便宜,但记者们和影评人们却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一票难求。

两间院线门口的排队长龙从昨晚八点开始之后就没有减少过,并且伴随着网络上的沸沸扬扬,不少居住在纽约的电影爱好者们都将“水果硬糖”列入了自己的日程表之中,比起其他城市来说,他们可是占据了先机。

于是,地标影院门口就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盛况:平时那些眼高于顶的影评人和记者们,居然也出现在了排队队伍之中。

混沌影业可以不在乎,因为实验电影本来就不是依靠影评人和记者吃饭的,它们往往是经过三周点映,在观众之间将口碑散播开来之后,再看情况安排扩映,影评人和记者的回馈固然重要,但更多时候,他们对这些实验电影都不会投以太多的瞩目。所以,混沌影业完全是打算按部就班,但影评人和记者们却不能不在乎,显然,“水果硬糖”就是这个周末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即使只是一部艺术实验电影。

地标影院已经把所有放映厅都排满了,但依旧供不应求。周五中午十二点不到,全天的门票都已经销售一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开始销售周末的门票,但这也仅仅只持续到了周五晚上十一点,很快周末两天的门票也全部售磐。这也意味着,如果想要观看这部电影,只能等待周一了。

好消息是,周一也不过就是两天之后;坏消息是,下周“水果硬糖”的点映场馆数量仅仅只是七间。

第720章 偷跑评论

由于供不应求的排队队伍,影评人们的评论迟迟无法出现,已经举行点映了的“水果硬糖”依旧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纽约地区之外的人们都迫切地想要知道:这部电影到底如何?即使看不到,至少可以从影评人的评论之中窥见到一些蛛丝马迹,但现在就连影评人的评论都看不到,对比网络上已经观影结束的评论,更是让人心痒难耐。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周五中午十一点时被打破,首个专业影评人评论正式放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首个专业评论并不是来自“纽约时报”,显然在汹涌的观影热潮之中“纽约时报”也没有获得特权,第一个评论由“纽约客”的资深影评人劳伦斯·托普曼奉上。

“在大自然之中,弱肉强食的生物链是十分奇妙的环节,每个生物都可以成为猎人,每个生物也都可能成为猎物。在猎人和猎物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同情弱者,但却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法规,无法打破,就好像我们不可能让狮子放弃捕猎羚羊一般。但同样的生物链放入人类社会之中呢?

道德情感上,我们总是会站在猎物的角度去审视批判猎人的血腥残忍;但在法律法规上,我们却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审核判断猎人与猎物的对错。归根结底,我们试图公正,却始终在维护自己群体的利益,就好像自然界中一样,狮子维护狮子的利益,羚羊维护羚羊的利益,猎人和猎物的区分并不重要。所以,白人在歧视黑人,异性恋在歧视同性恋,男人在歧视女人。我们都是猎人,我们也都是猎物,但决定我们属性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水果硬糖’以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探讨了这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在整个故事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角色,但核心人物只有两个,三十三岁的杰夫,十四岁的海莉。这讲述的是一个恋童癖的故事。

杰夫是猎人,海莉是猎物,这是故事的基调,但伴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却猛然发现,天真无知的十四岁少女才是猎人,而成熟老道的三十三岁恋童癖变成了猎物,故事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为了不影响观看电影的乐趣,在这篇评论中我将放弃对剧情的进一步阐述,只是可以告诉每一位观众,猎人和猎物的角色在此后依旧不断变换着,以至于我们开始感到迷茫:到底谁才是猎人,到底谁才是猎物,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恶根源?

这,恰恰也是电影留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