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周书明不信命,但是机缘这个东西很难说,偶然性因素要占一定比例,就像文钟业,周书明认为如果把文钟业放在安平市长的位置上,但是陆政东和洪志路两人都倾向于安平局面的稳定,结果文钟业去了两山,在他看来文钟业到两山至少需要两三年来适应和调整,即便是赶上区域合作那也要两三年后才能拿出一份像样的答卷来,而这个时候先前情况更为糟糕的安平却在孟津泷的强力运作下冉冉崛起,两山也很快展现出新风貌,这一人事建议,一下就盘活两个市。
文钟业和李伯年算是新生代市委书记,未来的潜力还很大,但在眼下却没有竞争力,杨林三专门调研安楠党建组织工作情况,似乎也就意味着马英华在角逐中已经占据了上风,尤其是这是给中组部长留下的印象,对于马英华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悄喜了,再加上一个杨刘广以及孟津泷,更不用说安新以及从安新出来的干部。
也难怪这一段时间里李伯年神状态不太好,看来自己还需要给这位从自己一来贝湖就紧跟自己的中坚力量打打气。
……
相较于周书明的感怀怅惘,陆政东的心情的确相当好。
杨部长对两山的班子建设评价相当高,文钟业用他的表现证明了他自己的实力,而马英华的表现也同样相当出彩,安楠通过这一短时间的艰难打熬,现在终于开始步入了正规。
杨林三在考察了两山区域合作中一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兴趣相当高,而文钟业也很好的捕捉到了这个亮点,虽然是民营企业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此刻的安楠。
经过了这几年时间的潜心修行,安楠终于开始从沉沦到振作,安楠以矿山机械制造作为突破口的选择开始见到成效,工业经济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苏,安楠矿业集团的改制成功,加上流动资金的注入,旧有生产线技改完成,新上生产线建成投产,两家企业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但是这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
德国重型的落户安楠也标志着安楠招商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依托坐落在安楠的贝湖矿冶研究所而来的天蓝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安宁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合金材质企业也陆续落户安楠工业园区,这使得安楠在机械和冶金材料产业的发展优势再度凸现出来,当然由于安楠前十年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使得安楠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已经拉得相当大,这不是短时间内的就能赶上来的,按照安楠市委市府的设定,争取用五到八年时间达到人均gd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省第二阵营。
对于安楠市委市府提出这样一个看起来标准有些低的要求陆政东却相当满意,在他看来这是安楠市委市府实事求是不好高鹜远的理智表现。
现在已经不是九五年到零五年的黄金十年了,随着各地市都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列为第一要务,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安楠在前期贷帐太多,不但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以及教育投入这些方面前大大落后其他地市,而且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安楠的复苏增长很快,那也是基数太低,而且在经历了短暂经济复苏的快速发展之后,就有可能重新归正常发展速度,可以说越到后面,要想在前进一步就更难,那种奢望如几年前的安新那样来一个脱胎换骨的飞跃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对于这样曾经极为困难的城市,必须要更多一些耐心。
而安新的高速发展除了得益于连续三届市委市府坚定不移的科学发展战略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抓住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得益于在他之后的前期第二任市委书记罗浮黎的萧规曹随。
马英华这个曾经雄心勃勃的要把安楠打造成什么什么的人能够如此清晰理智的分析判断安楠发展走势也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像有些领导一旦有点成绩就忘乎所以,这往往给下一任埋下隐患,这是陆政东最为欣赏的。
马英华已经彻底成长起来了,即便是两山的文钟业也完全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当然现在还不是动他们的时候,安楠局面刚刚打开,至少也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让安楠的发展轨迹变得更为明确而固定,这年头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思路的做法毁了不少地方的发展,对这一点周书明和陆政东都有深刻认识。
杨永清来时,陆政东还沉湎在杨林三和他单独谈话的意境中。
杨林三某些方面和自己有些相似,比如说话很富有煽动力,也就是说此人人格魅力十足,擅长用语言和语气来影响人,有着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按理说他是南方人,应该一温和见长,可是却有些粗线条,也就是说南人北相,按照传统的命相学来说,这等人便是人中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