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加强皇权,弘历逼得士绅怀念大明!

刘统勋和黄祐便忙带着众名士来咸安门外迎接弘历。

“给四爷请安!”

“罢了!”

弘历在这些人行礼后,就抬了抬手,然后步入了咸安门内,往咸安宫来。

刘统勋和黄祐等跟了来。

宫内设了多个小间,每间按学科门类分成了儒学组、算学组、史学组、药学组、农学组等。

每组都有名士在负责编纂该学科的高阶教材,目的在于完善对八旗子弟的体系化和专业化教育。

八旗子弟属于大清的贵族阶层。

弘历能说服雍正支持自己筹建京师大学堂的原因就是:雍正同意对八旗子弟的汉化教育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而加强皇权对贵族阶层的控制,避免贵族阶层和儒学为主的士族阶层合二为一。

所以,现在弘历筹建京师大学堂,就是要让八旗子弟接受多个学科的汉学教育,而不再只限于儒学。

只是,标准都固定化。

这样一来,文科方面,自然难免会有禁锢八旗子弟思想的弊端。

理科还好,因为理科有统一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但政治嘛,就是这样。

特别是对旨在加强对贵族阶层的控制的雍正和弘历而言,加强对八旗子弟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加积极勇敢的为帝国交血税,又不是真让八旗子弟各个有独立且自由的意识。

再说,八旗子弟也没有资格在大清谈什么独立自由。

因为,他们享受着大清给他们的特权和铁杆庄稼,骑在大多数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且不只是骑在汉人百姓的头上。

所以,他们真要讲独立和自由,那就该出籍,自己去挣钱去从零开始的奋斗,而不能一边享受着大清皇帝赋予的各种特权,一边要求不被操控。

民籍汉人可以只学儒学,乃至能够选择不同的儒学流派,那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不用朝廷出钱供给他们免费教育。

当然!

实际上,读得起书的民籍汉人也谈不上独立且自由,毕竟他们的教育支出主要是由宗族和家里掌权的士绅承担。

这些士绅只愿意教程朱理学。

一来他们推崇和擅长这个,二来科举迫使他们必须只重视这个。

而现在的大清朝,自然还没到废科举乃或者改良科举的时候。

毕竟,很多底层汉人就指着这个跨越阶级呢。

虽然成功率很低,但目前就这个最合适,也最被人接受且最公平。

因为,在许多教育资源匮乏的乡间,只有儒学教材普及到,也只有会教四书五经的人才。

现在大清朝廷只能承担对八旗子弟的教育支出,也就只能先改变对八旗子弟的教育模式。

而且,能够改变,还是在雍正进行大清洗后才能进行的。

不然,早就有八旗自己的守旧者站出来反对,说将诸科杂学与儒学并重,是败坏圣教、动摇国本、忘本弃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