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衰落,在于它的治理结构有问题,”徐咏之说。
“喂,徐矜,不要妄议。”赵普有点不高兴。
“别急,让咏之说。”赵匡胤说。
赵普看徐咏之,总觉得他是一个武将。
其实赵普是老吏出身,没怎么正经读书,徐咏之反而是颜氏公羊的传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算是封建主义政治思想家。
“朝廷的力量到底在哪?就在于赋税。”
“安史之乱之后,许多藩镇和朝廷之间被隔断,节度使变成了可以传给儿子的职位,各种‘留后’出现,中央没有了任免节度使的权力,那赋税也就不会递解给中央了,中央没有钱,那怎么号令地方呢?节度使拿了钱、养了兵,这就是藩镇。”
“到了唐末,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才会有这八姓君王,十二人为帝。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连连点头。
“在地方上安排转运使、财政使之类的官员,让所有的赋税都能够控制在官家手里,给藩镇厚遇,但绝对不设留后,功勋子弟一律委任武选,带来官家身边来考校和任用,一来手上有藩镇的子弟,他们不敢妄动;二来给了他们的子弟一份前程,他们也会满意。”
“行啊,咏之,你考虑得非常周到。”赵匡胤说。
“哪里,这是官家的教诲。”徐咏之说。
“别给朕戴高帽子,朕可没教过你这个。”赵匡胤说。
“官家之前厚遇李守节瓦解李筠父子,臣从这里学到的。”徐咏之说。
“举一反三,这是好学啊。”赵匡胤赞叹道。
“石守信和王审琦呢?”赵普突然问道。
“怎么,这两人是朕的兄弟呀。”赵匡胤说。
“官家也是世宗皇帝的兄弟吧。”赵普说。
换二一个人,也得把赵则平活活锤死。
但是赵匡胤真的是一个明白人。
“朕知道你的意思了。”
“如果石、王还在禁军,慕容和韩就会觉得这件事上有区分。”赵普说。
“朕明白了,这件事秋天安排下去。”
赵普把几个大将都遣出去,这是避免他们因为军功做枢密使,这四个人谁放到他赵普头上,都会让他非常难熬。
此外,石守信和王审琦都对徐咏之友善,赵普只觉得他在压制徐矜这件事上,又占了一个上风。
徐咏之也知道赵普的盘算,他对这位掌书记的许多看法,只能叹息,赵普的世界里,重要性的排序是:相位、赵普、赵匡胤、大宋。
在徐咏之的世界里,是赵匡胤、大宋、山字堂的各位和徐咏之。
大家真的不是一路人。
“则平,慕容和韩令坤的旨意尽快下,石守信和王审琦的事情,我们到秋天再说。你先去准备,咏之留一下,我有话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