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书海把请愿书递给了徐田明,然后示意他看了往下传。
在一个圆桌上坐着开会,许多人都已经看到了那是那是什么东西。
只不过,当他们拿到手中的时候,才发现了那种沉甸甸的感觉。
这么大规模的请愿书,上一份请愿书要追溯道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滨江镇的灌溉水源不够,水稻基本上都长成了旱稻,长江的水又无法抽上来使用,村民们就只能另想办法。
当时滨江镇叫滨江区,区里面也是一筹莫展。
有人提议到山上修水渠,引水下来。
但那工程量太大了,不仅仅距离遥远,甚至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在悬崖上面去开凿通道。
那一次,万民情愿,主动请战。
那时候人口可不像现在那么流动,所有人都在家,家家户户都看着天、看着水。
在村民的请愿之下,区委一帮人下定了决定,与附近乡镇衔接,动用了三四万人,花了两三年时间,修建了一条大水渠,起了一个名字,红旗渠。
红旗渠道用了几十年,就是到了现在,依然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红旗精神,成为了以滨江镇为主的沿江乡镇的奋斗精神的象征。
很快,大家都看完了,领导们表情不一,有感叹的,有摇头的。
不得不说一个问题,红旗渠和万民情愿已经深深绑在一起,滨江镇的领导,本地人居多,请愿书是最容易刺激他们神经的。
红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