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头一次下地干活

苏昕棠知道要上工,特意换了身朴素的衣服,军绿色的衬衣,还是当初阿飞留下来的,头上还带着草帽,另外还准备了一条汗巾,学着大家的做派搭在肩膀上方便擦汗。

一开始时,大家干劲大,劳动积极性很高。

可随着日头渐渐升高,火辣辣地阳光照在人身上,晒得人脸上火辣辣地疼。

几名刚下乡的知青就逐渐拉开了距离。

趁着机会,苏昕棠也打听到了骑龙坡的情况。

如今上工一天男的10个公分,10个工分3角钱。到了年底能分得两三百斤粮食,女的做一天工算7个公分,小孩就吃基本粮,算6个公分,就是说,成年男子分300斤粮食的话,女的就分210斤粮食,小孩和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就分180斤粮食。这粮食是混合粮,大米、玉米、小麦等都算在内。

肉在乡下是奢侈品,由于粮食紧缺,即便大家想方设法割了猪草喂猪,那猪不吃粮食也不长个,更有不少养着养着就死掉了。而猪要喂养到120斤(活的)才算达标,国家才会收购。

寻常时候吃不上肉,唯有逢年过节常年尝到一点肉沫。更有不少妇女,为了能吃到坐月子分得的4斤肉,积极造人生产。

听到这些,苏昕棠狂汗。

她早知道骑龙坡上的条件艰苦,却没料到艰苦成这样。

长长的坡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连续在地里来回走动了一上午,苏昕棠咬牙苦撑,等村里收工的钟声敲响时,她长长松了口气。

因为早上着急出门,苏昕棠没来得及吃早饭。

等中午一收工,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一回到住处,就迫不及待的扎进厨房烧了热水,从口袋里找出一扎挂面准备煮面条。

苏昕棠父母都身居要职,从小她就在兄长的关怀下长大,还真没为吃穿发愁过。只是她忘了,这年头的挂面难得。仅仅有钱,有粮票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还得有关系。

清水煮挂面,怎么少得了碧绿的蔬菜和葱?

苏昕棠记得水井边有一丛水芹菜,看着锅里的水还没开,她加了柴火,急匆匆去了水井边。

前后不过片刻功夫,等她回到厨房时,却发现锅边放着的面条明显少了许多。

这时候的面条都是一斤,两斤装,用纸折叠封装。苏昕棠刚刚下了一碗的份量进锅里,可如今,明显又少了一碗面的份量。

轮到苏昕棠时,看在张万民的份上,张大妈特意挑了一块肥肉给她,约莫有半斤重。

“真好,今天居然分肉,太难得了。”

王敏也分到一块肉,却瘦多肥少,即便这样,依然让王敏很兴奋。

“上一次吃肉,还是过元宵那时。这次因为你们来,村支书特意办了这个欢迎会,还分肉吃。到中午都不见动静,我还以为没戏了。不想今晚居然真的分肉了。”

直到回到了住处,王敏依然兴奋得停不下来。

“你喜欢吃?要不,我这块也给你吧。”

阮蜜儿无所谓的取出自己那块肉,递给了王敏。

王敏傻眼了:“真的吗?你真的要把这块肉给我?这可是肉啊,这是肉!”

阮蜜儿笑得很甜:“不就一块肉吗?这东西我家不缺,你留着吧。”

刘招娣比她们先回来,似乎受不了二人的亲热劲儿,干脆拿起洗漱用品出了房间。

苏昕棠赶忙跟上,把房门留给热乎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的两人。

保管室靠近山壁稻田一侧有口井,来下乡的知青们都从井里取水洗漱,就着井沿洗衣服。

“小苏来了,是打洗脸水吗?”

一位皮肤白净,身材高挑的青年一幅自来熟的和她打招呼:“小苏可能不认识我,我是也从s市来的知青,叫周仁达,到这里两年多了,咱们是同一个城市长大的革命战友,你要是有不懂的地方,尽管来找我。”

这位从s市来的小姑娘,肤白貌美,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出生的姑娘。让人一看就心生好感。周仁达热情地靠了过来,试图套近乎。

苏昕棠笑:“原来是周同志,都是革命战友嘛,一定会的。”

她无意多说,打了洗脸水便快速离开。

一转过墙角处,才发现刘招娣就站在转角处的屋檐下,似乎在等人。

看见她走来,她转身走来:“看在你人不错的份上,我好意提醒你两句,小心王敏和周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