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之一想也是,瞬间回嗔作喜,高高兴兴地去洗漱了。洗漱完后,张昌仪道:“每日一百二十遍,不如就从今日开始罢!”
“啊?二哥(二叔)不要啊!”
一群孩子叫苦连天。张昌仪哪里会被他们小小的叫苦动摇,直接把一群孩子赶到院中,让张昌宗领头,带着一群孩子先背一百二十遍的《孝经》。
郎朗的读书声便响了起来。厨下忙碌着的韦氏与两个儿媳,闻声抬头,韦氏脸上不禁挂上了三分笑,轻声催促着:“阿芷,春娘,动作快些,莫要耽搁了大郎、二郎去上职。”
“喏,阿娘放心,不会耽搁的。”
刘氏一边手脚利落的揉面,一边应着。二儿媳罗氏拿着拨火棍拨了拨火塘里的柴火,小心的掌控着火候,婆媳三人齐心合力的给家里的儿郎们准备一顿可口的朝食。
张昌仪站着听了一会儿,看六郎一直咯噔都不打一个,顺顺趟趟的背完一遍《孝经》,五郎、文阳、文英、文贞偶有错漏之处,六郎都会纠正,知六郎果然已对《孝经》烂熟于胸。
站着听孩子们背了几遍,就听张昌宗道:“二哥,站得脚痛,这般站着背完一百二十遍,只怕脚都要废了,小弟想出去跑一圈,一边跑一边背书如何?”
张昌仪心里正高兴,也没多想就答应了:“去吧!跑不动了就回来,不拘是站是坐,背完一百二十遍便成。”
“喏!”
于是,一群小孩子鱼贯而出,也没跑远,就在坊内的街道里跑,一边跑一边背书。一群孩子,童音清脆,背书声郎朗,竟引得左邻右舍,道上行人频频驻足观看,蔚为一景。
孩子们刚开始还有些害羞,可是在张昌宗这个无节操厚脸皮的伪小孩儿带领下,加之路人频频的夸奖,小小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之下,倒也坚持了下来,不知不觉的跟着张昌宗跑了十来圈,一百二十遍《孝经》,一百二十遍《论语》完成!
小孩子最喜欢被人夸奖,接连被路人赞叹、表扬,哪里还有不积极地!加之父母长辈的连唬带骗,居然真的坚持了下来不说,还在张昌宗的忽悠下,跑的路程一日长过一日,从坊内的街道发展到围着里坊外墙跑,从跑一圈慢慢地变成跑十圈,渐渐变成附近人家教育子弟的榜样。
张家的孩子不知不觉也变成了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摆在韦氏面前最现实的话题是,家里的粮食消耗变快了!
“每天早晨起榻至朝食有一段时间,莫若就用这段时间,把书背一百二十遍,若能日日坚持,哪里还有读书不成的道理!”
张昌宗认真的提议。张昌期眼睛一亮:“有道理!”
张昌仪面露沉思之色,暂未发言。而孩子们这时也反应过来,文阳目瞪口呆的看看他六叔,文英直接一头扎他娘怀里不愿意起来了,文贞尚有些懵懂,扭头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一时也不知该作何反应。
文阳又扭头看五叔,终于明白过来为何他五叔会像有刚才那般反应了,苦着脸拱手:“五叔,小侄不是故意的!”
张易之皱着脸摆摆手,叹气:“我们都被六郎算计了!反正我已然习惯了,不是你,狡猾的六郎也会寻别的机会,他早已有此打算,岂会轻易放过我们!”
一时间,叔侄俩儿居然一副心有戚戚的样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有难兄难弟的情谊,虽然差着辈儿呢。不过,这点儿情谊马上就被各自的娘拍散了——
韦氏直接拍了老五一下,嗔道:“莫作怪,且用心听着!”
大嫂刘氏也是熟门熟路的给她长子一巴掌,笑骂:“莫要不识好歹。”
张昌宗笑眯眯的看着两人的惨样儿,明明是个四岁的小豆丁,却端着个长辈的样子扎两人的心:“如今看来是有些苦,不过,等将来你们长大了就会感激我了!”
“噗……”
韦氏笑了出来,伸手拍老儿子一下,笑嗔:“你也莫作怪,每日早晨你也要一起的!”
张昌宗笑着装乖:“阿娘说得对,孩儿自然也是一起的。”
一群孩子听见提议者张昌宗也要一起,方才稍感安慰些。张昌仪想了半天,开口问道:“六郎,若是启蒙初期还好,每日一百二十遍不难,之后功课越来越多,恐时间不够。”
张昌宗道:“二哥多虑了,并不需要每一本都背诵,初期只有《孝经》、《论语》,之后触及五经六籍,自然是有选择的背诵,单日背一些,双日背一些,如此轮流便行。”
“好!”
张昌仪重重的赞了一声,他们几兄弟虽然学识浅薄,但也是进过学的人,如何不知道这样做的好处,自是大大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