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直接引用了代燕菲的话,说道:“束管道路将带领华国经济的新一次腾飞,华国各大城市的地产经济将由此转型,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华国的经济指标将会构筑平台后再次上扬。”
新浪在新闻副标直接说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我们以为蓝星集团下一步的动作是取消手机贴膜制造全世界最坚硬的手机屏幕,今天才知道原来是为了束管道路做前期准备工作,愚昧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整个舆论呈现对蓝星集团一边倒的赞美声,就像陈诺说的那样,解决舆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力说话而不是口水仗。
陈诺和科技部都已经做了,皮球提到了国家那里,只要国家对江城市提供的束管道路方案一批准,西方媒体和某些微博大v挑拨离间的言论就会不攻自破。
bbc和狮城《联合早报》作为境外媒体最先报道了这个消息。
bbc:消息确定,蓝星集团的束管列车已经下线,随时可以投入市场,时速1000公里每小时,这就是华国速度。
当西方人还在惊叹于华国的高铁和动车时,新的交通方式已经出现,华国科技成就将西方的那个远甩在了身后。
西门子、川崎重工、阿尔斯通等动车制造商,甚至空客和波音都在关注束管道路的技术。而各个国家的重点交通动力实验室也在关注束管道路的可行性。
西方的学者在思考一个和很严肃的问题,影响人类数百年出行方式的铁路轨道交通真的过时了吗?
由江城市上报的束管道路方案也送到了上面等待审批,陈诺和科技部再次上演了屡试不爽的先斩后奏。
国家的心情其实比普通网民差不多了多少,也没有从震撼之中恢复过来,还没有弄明白束管道路到底是啥呢,审批怎么签?
束管道路的出现一定会改变华国的许多决策和布局,如计划开工的铁路和地铁还建不建设?正在生产的动车是生产还是停止,未来十年的铁路编修是用还是不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416、417因为被禁所以修改了,涉及高层的都修改了。)
发布会有代燕菲主持,在蓝星总部的新闻发布会室,国内外的记者集聚一堂。
燕京的记者同僚们已经从科技获得了确切的消息,科技部确认了束管道路的存在,视频也公布了。但是真实性和可行性还是需要蓝星集团这边确认。
将整个华国纳入两小时经济圈,没有人敢说这种大话。
社会的进步往往都是伴随着交通运输的进步,如果蓝信集团实现了这个目标,绝对能够载人人类发展史册,列车的载客能力和机动性以及方便性,可不是飞机能够比拟的。
代燕菲刚刚走到台前,记者们就忍不住开始发问。
“束管道路是蓝星集团什么时候研制成功的?”
“我看视屏应该是确切拍摄的,不是电脑虚拟构图,请问发言人,束管道路的实验地点在哪里?”
“发言人,束管道路的速度达到了600千米每小时到1000千米每小时,这个完全可以和民航飞机向媲美,最快速度已经比大多数名航班客机还要快,请问这么快的速度安全吗?”
“我看视频上面描述客机是依靠电磁力驱动,那么人坐在上面会不会有辐射?”
“发言人……”
记者们除了提问束管道路的问题,还有在问西方媒体爆料蓝星集团拒绝和中科院合作的事情的等等。整个会场闹哄哄的,这样显示出了记者们的关注,和束管道路在舆论界引发的震撼效应。
代燕菲打开麦克风说道:“安静,大家请安静一下,下面我对束管道路做一个完整的介绍。一会儿我会留时间给大家提问。”
代燕菲从束管道路的外面、性能到未来的展望,配合大屏幕上的视频、图片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在束管列车的动力方面,代燕菲要使用了比较专业和机密的内容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