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0页

在这个等闲见不到电脑,更没有搜索软件的年代里,许多人都是依靠大量阅读来完成文献搜寻和管理工作的。国内有专门的情报研究所,其搜集的情报,就是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并整理成册,以供人们阅读。

常见的综述,经常做的也就是描述性的工作,例如,目前国内在某某方面的研究到了哪一步,国际上到了哪一步,顶级实验室到了哪一步,如此就能发表一篇文章。

如果是一些小的项目或研究,这样的情报研究自然是够用的,许多研究方向,全世界都没有几个人参与,将他们的名字单位实验室记录下来,基本就能随时掌握圈子内的所有信息了。

至于g蛋白偶联受体这样的项目,它所涉及的面就太广了,远远不是几篇综述所能够涵盖的。

在欧美的大型实验室里,甚至会有专人整理和研究别人的整理和研究的别人的整理和研究。

国内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

国内以前都不做g蛋白偶联受体,学者们自然对g蛋白偶联受体没有敏感性,虽然全世界最重要的文献,就是那么有数的一些篇,但是,对于吴奇等实际工作的人来说,某些小文献也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好像螺丝钉几圈一样,有时候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课题,甚至就是一些经验之谈,但是,如果前人已经研究过了,而且有了答案,能够省下时间,岂不是最好。

在国内,除了杨锐,还真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而在搜寻已有资料之外,其他人的问题也脱不开后人的研究,甚至想要超越五六年,十一二年的距离都不太可能。

提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是上学读书的时候,又有几个学生提的问题,真能超脱初等数学,超脱经典力学的范畴?若是纯靠自己的大脑来想的话,他们能够总结提出的问题,大抵都是依靠着现有的知识结构来的。

吴奇等人做着最尖端的前沿工作,但他们所需的知识面其实是更狭窄的。如果将一个人的知识面比做一块粽子,小学初中的知识面就好像是底部,而越往上,就越尖越少。

他们也不会刻意的去提问虚无缥缈的问题,几个人都就着自己的工作来提问,差不多的内容,都能被杨锐在脑海中搜索得到。

反正,大家要谈的是方向和方法等大的方面,并不是具体而微的实验数据,这些也正是杨锐最擅长的。

至于杨锐为什么知道,这样的问题,在科研世界里,才是永远的迷,也是普通研究员永远都不愿意提出的问题。

一碗煲仔饭,吃了差不多一刻钟,才算是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