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页

杨锐的二舅段瑞是溪县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论级别的话,就是一个正科级,还没有省城的一个中学的副校长级别高,但在溪县的一亩三分地里,段瑞的能量就太大了,光是他这个人事局局长的位置,就决定了所有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比如全县包括乡镇的医生、护士、教师、县属企业的工人的编制岗位等等,全是人事局的管辖。

时人最为痛苦的两地分居问题的最终关卡boss,就是人事局局长,这个职位对公务员尤其是官员的影响有限,但除非是孤家寡人一个,否则,80年代人要求到人事局局长的事儿,实在是太多太多。

杨锐的姥爷段洪昇再次点头。

杨锐的爷爷杨山则有些不高兴,道:“就我布置的这个天罗地网,还能让人给跑到溪县去?他能出西堡镇10公里,我就跟他姓。”

“咱们这不是想办法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年打仗的时候还要准备预备队呢,你能说你计划的好,就不要预备队了?”段洪昇是做事很圆润的老头儿,跟杨山认识多年,知道怎么裹他的棱角。

杨山果然不吭声了。

段洪昇笑笑又道:“集思广益,老二说的好,谁有想法继续提。我就不信,咱们两家人合起来,还能让外国人欺负了去。”

众人又笑,然后倚着自己的岗位和权责范围,继续想主意。

自从杨锐考入北大以后,他就是杨家和段家的骄傲了,还不止是杨家和段家,应该说,所有亲戚都很为杨锐骄傲,而且,大家也都愿意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这个年代,互帮互助是生存法则。当你需要钱的时候,银行不会贷款给你,你只能找亲戚们借钱,不管是因为生病还是因为盖房,又或者是孩子读书,家有残疾,有人开口借钱,亲戚朋友们哪怕三块两块的凑起来,也鲜少遇到拒不借钱的。

这里面,既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力量,也有多年来积累的人情债务。作为单体的一个人或许没有借过别人的钱,但他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就不一定了。

要说和谐,80年代的大家庭并不一定和谐,若是住的近了,鸡毛蒜皮的事儿经常会吵翻天。

但在大事上,所有亲族都是一致对外的。

对于杨家和段家来说,从亲情角度,大家愿意支持杨锐。从市侩的角度,大家一样愿意支持杨锐。

杨锐是恢复高考以来,两家唯一的大学生,而且是高考状元,北大学生。

按照现在的分配方式,杨锐若是留在北京,起码是部委干部,若是回到河东省,甚至可以说是万众瞩目,这是杨家和段家在地方上经营数十年也不曾达到的高度。更难得的是,杨锐现在已经有了反哺的能力,段父从西寨子乡的乡党委书记,到省政府招商局的副局长,这样的跳跃,正是大家渴望的跳跃,也是他们极难以一己之力达到的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