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在剧本和影片中,必须让死侍踏上自己的旅途,让角色心中感受到痛苦。
相对应的,就是韦德·威尔森因为爱和癌症,决定进行危险的人体试验,变成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同样因为爱想要找回原本自己的外貌。
这中间肯定会经历很多痛苦,却是必须的。
比如在《午夜牛郎》中,乔·巴克决定成为纽约最成功的男公关,这个主意真的很糟吗?其实他在这条路上学到的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
同样,在《万福玛丽亚》中,年仅18岁且怀孕的女主人公放弃工作,又不得不很快赚到钱,于是她决定成为一名毒品贩子。
对电影和剧本来说,角色这样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却是无比正确的!
这两位主角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结局,结果却没有,他们的失败却成就了影片的成功。
所以,墨菲会在这里发力,必须让死侍走上一条痛苦的路,这会很残忍,很粗暴,但也将富有同情心,让死侍踏上这段波折的旅途反而会造成某种彻底改变或认可。
这段让死侍通向满足却最终失败的道路是他需要的情节,也是死侍和观众通向新世界的地图。
而这些,还将体现一个电影角色必须的价值观。
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很熟悉的价值观,比如说“爱会找到出路”、“做你自己”、“与人相连”、“钱不是万能的”、“家庭可以拯救你”等等。
在过去,好莱坞把这些称为“信息”,就是那些在生活中公众努力相信的基本真理。
但是,电影角色的价值观不应该是牧师讲道或论文,不能强硬的塞给观众,而是要通过活动、行为和话语等戏剧方式来表现。
而死侍的价值观非常特别,这也是角色魅力的一部分。
设定好死侍的缺陷、行动旅途和价值取向,墨菲再为他制定剧本中的行动结构表。
通过这个表,墨菲把对死侍的各项设定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可以把它作为扩展版的“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