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会结束,各干各的去。
王青山还是比较掂记石磊拍过的内容的,听说三组的最近在赶夜戏,他也不打算现在把剧组的人再叫起来发表讲话,就去剪辑室,要求看一看石磊最近拍过的内容。
有拍摄计划表,有分镜本,不用先看片,只看表就能看出石磊最近在拍什么。
王青山看了看表,再看了看分镜本,眉头越皱越深。
费丙汤也不放心,过了会儿自己也过来了。
巧了,孙导也不放心,也过来了。
三个人在剪辑室撞上了。
一看王青山的表情,另外两人也不用多说,各自找椅子坐下。
孙导有自己的工作习惯,她把自己的副导也带过来了,让副导去找素材,现在就开始审。
孙导:“我倒着审吧,先从最近拍的开始看起。”
然后就戴着耳机,开始放素材。
她的副导也戴上耳机,一边放素材,一边打开时间表,准备记下剪辑时间
费丙汤不懂这个,他就不捣乱,就看王青山他们干。
王青山从头开始审拍摄计划,看三组每天都拍了什么内容,是剧本里哪一部分的,都是什么人物的,是分镜本中的那一部分。
石磊自己也画了分镜本,他就对照着看。
看来看去,他的眉头又渐渐放开了。
他明白了。
石磊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他想拍的是一部偶像剧式的电视剧。
他对这个剧的理解更偏商业化。
只能说他跟王青山的想法不同。
王青山是想拍出一部更有历史记录片感的电视剧,因为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更多的是希望从真实人物的身上去投映那一段历史。
所以他的拍法是更接近去描绘回忆录中的那些人物。
石磊的做法就是缩小观众不爱看的部分,放大观众会感兴趣的部分,残酷的战争只是做为点缀出现的。
这样确实更商业,因为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未必是想接受一场教育,假如拍得太写实,观众观看也会觉得压力过大而逃避的。
电视毕竟是一个娱乐工具,它不是教育工具。
关于这个剧的娱乐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也确实是剧组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能不能在兼顾历史的前提下,拍得让观众喜欢呢。
这也是陆北旌和柳苇能做为男女主角入选的原因。
选择他们俩做为主演,这就是对商业性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