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双方准备就需之后,时辰已到了下午的未时许,此时从义州到锦州之间上百里的地面上已经成了旗帜的海洋,两军相隔五里之地摆好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方阵,战阵上除了战马发出的嘶鸣声之外,再无其他动静,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果然不出皇太极的意料,突出于两翼里许左右的明军中路大军,正是由车营和勇卫营组成,孙传庭把攻击力最强悍的两只队伍放在了中间位置。
祖大寿这次也是下了血本,他将锦州以及杏山堡、塔山堡的共计一万五千余骑兵调到了前线,加上宁远来的两千多骑,总计一万八千关宁骑兵全部上了战阵,然后按照孙传庭的调派,分成两队遮护着明军的两翼。
明军的右翼由宣大等边镇官军组成,曾经在宁远城下与两白旗血战过的八千余白杆兵被孙传庭放在了边军的后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视和接应。
与白杆兵同在右翼的还有五千秦军,这样的配置下,就算万一边军不支,后面也会有实力强劲的两支队伍能随时顶上去。
孙传庭对边军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一直保持着怀疑,但既然朝廷将他们调派过来,那上阵是避免不了的。
左翼由两万五千名京营人马和一万名秦军组成,剩下的五千秦军作为预备队被排在了中军的后面。
未时中,随着上百面战鼓的擂响,明军左中右三路开始缓缓向前移动,震撼人心的大战即将打响。
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
“放!”
立于清军中路炮阵中间的孔友德一声令下,排在炮阵最后面、射程最远的二十余门红夷大炮次第打响,明清两军之间的大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震耳欲聋的巨响接连不断,犹如天空中雷神敲响了战鼓,一团团浓密的白色硝烟刚刚升起,转瞬间就被旷野上的劲风吹散。
负责指挥大炮施放的孔友德将三百余门火炮分做了三层,最前排是射程较近的五百斤重的佛郎机炮,两百余门火炮分作两处,中间相隔足有近两里,两千名两黄旗的步卒和五百马队列阵其间,为的就是保护炮阵,以免被明军步卒突进后毁伤炮阵。
第二排是近百门重达千斤的小号红夷大炮,这种射程达到两里的大炮以及前排的佛郎机炮,一部分是孔友德降清时带去的,还有部分是缴获明军的,再有一部分就是皇太极下旨让被掳去的汉人工匠仿制而成的。
随着红夷大炮的打响,二十余颗弹丸腾空而起,已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蓝色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雅的弧线,朝着三里之外正在前进的明军阵列砸了过去。
在后阵楼车上的孙传庭早就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到了清军正面炮阵,在他的命令下,勇卫营与车营的大方阵都改成了以千人为一队的纵列队形,两列纵队之间都有较大的空间,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炮打的杀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