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已过,各衙门都已恢复正常的秩序,即将到来的会试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而又称礼闱,考试的地点在京城的礼部贡院。由于会试是在乡试的次年,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会试的时间为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每场要考三天。
温体仁出列施礼后奏道:“启奏圣上,现今各省举子业已陆续抵京,距会试也只有不到二十日。还请圣上及早确定此次会试相关考官之名单,以便有司迅即入手此事!”
朱由检拿起礼部呈送上来的名册翻看,知贡举官礼部尚书张国维的名字列在第一位。之后是十四人的考试官、八名同考试官、两名监试官、十一名提调官、十三名印卷官、两名收掌试卷官等主要官员的名单,以及弥封、对读、巡绰、供给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队伍。
朱由检放下名册开口道:“此名册既是诸卿审慎之决,朕便准了。值此非常时期,抡才大典尤显重要。朕上回所言此次取材当以经世济用为主,也不知数月以来前期抵京之举子于此间有何收获?朕可不想再看到满纸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之言。诸卿于举子事可有耳闻?”
李邦华出列奏道:“自上回圣上言明此次会试要点之后,臣曾特意于闲暇时外出查访过。经与数名举子闲谈之中了解到,大部分举子已对实用之学有了初步之识,再不似此前那般,言必称圣人,语定出典故;有些举子甚至放下身段,亲自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交谈访寻,以期能对我大明百姓之疾苦有更深入之解析。以臣之见,此次取士必会与以往大不相同,此实乃圣上远见卓识所致,臣心下对圣上此举甚为敬佩!”
右都御史施邦曜奏道:“臣亦如李宪台一般出行过数次,所见与宪台大致相仿。日常举子聚集之酒楼茶肆,亦是少有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之辈,更多的是探讨民生日用之言语;古语有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按说此语应为贬义,可如今圣上之好实为天下所需之好,长此以往,必将会引领世风由务虚转为务实!臣亦是为之叹服!”
王应熊笑着奏道:“二位宪台所言确乎实情,圣上务实之举实有太祖之风。若此次会试所选之材放之州县,必使其治下百姓深受其利,我大明之盛事亦必将来临!”
温体仁奏道:“圣上此举虽是甚妙,但时日甚短之下其效怕是难以显现。臣恐一众举子亦是存了临时之心,以此做应付之举。故此臣以为朝廷应有长效之举,将务实之风持久贯彻下去,以免有虎头蛇尾之嫌,更会损害圣上之威信!”
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
朱由检被几位重臣夸的有点不好意思了,连连摆手笑道:“几位卿家所言有些过了,朕岂能与太祖相提并论。朕此举亦是出于对当前局势之感触下才引发的,但愿能一改之前虚无奢靡之官风。温卿之言亦是出自肺腑,朕已决意,往后会试亦如此般,选拔实用之材为朝廷所用。”
礼部尚书张国维施礼道:“此次会试既以策论为重,敢问圣上可有所指向?”
朱由检沉吟一会开口道:“凡策、问、论、表、判,应俱以实事为重。不论是对前朝历代乃至本朝之朝廷方略、军事策略、民生大计,皆可举例论证后阐述个人观点。其言论无所限,可全面涉及对国计民生讨论及应对策略。朕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场面,亦不会以言治罪!礼部可对众举子言明朕意!”
张国维施礼应下退回班列。
朱由检继续道:“适才温卿让朕警醒,朕思虑再三,唯恐取实用之材一事久而荒废,故特此决意:从前不论。从今往后,无府州县五年以上履历者,将来皆无资格入内阁及六部任职主官!选入翰林院者亦需轮换出任地方官!此例是为永例,内阁拟旨用印后明发天下!”
众臣闻言都是大吃一惊,乾清宫内顿时一片沉寂,诸人都是在思考刚才皇帝突然抛出的惊人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