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猎杀妖魔,吞服妖魔血肉……未尝没有打回中原、一争雌雄的机会。
再不济,也瀛洲之偏远,总不可能府兵还会死追不舍?
自己不治理辽东,以辽东现在的形势,必然是高句丽势大;若扶植高句丽,使高句丽依托辽隧天险,对抗府兵给自己争取时间,似乎也是上策。
如果高句丽不顶用呢?
反复思索,确定未来具体目标后,司马懿开始书写奏疏《请迁辽土疏议》:“臣安国侯征夷大将军懿,自与襄平侯起兵勤王以来,又激励三军,以为后劲。惊闻襄平侯侄渊里通敌国,举兵以叛,众数万人。恐酿大祸,使国家首尾受敌,臣遂发急兵,五日行军千里,围克辽隧,不日可全定辽土。”
“辽东水土肥沃,兼有东海盐利。西有辽隧天险,此安国家社稷之所也。”
“今汉室老臣顾虑国家,恐我渔翁得利,故多方忍让,使陈公信跋扈无端,几欲篡国。国家若东迁辽土,外患消除,其国自乱。民众苦之,自盼新主如盼甘霖。”
“昔年陈公信有言,乃‘得人失地,人地皆存;得地失人,人地借失’之语,伏望陛下明断。”
这是一封上表邺都朝廷,请朝廷转呈给大魏皇帝陛下的奏疏。
写完这一份,他又分别给曹丕、曹叡书写私信;以朋友的身份劝曹丕要给国家留一个复起的希望,也给曹氏宗族留一个退路。
给曹叡也是以私人身份分析北府之强,劝曹叡早图后路,不如蛰伏辽东,以图今后。再不济,也能东国称孤,不必做那阶下之囚,强颜欢笑,惶恐不安。
送到邺都的信……自然会被邺都方面拆封。
作为老朋友,司马懿自然清楚孙资、刘放擅长模仿字迹;他们完全可以承上启下,篡改信件公文,代替曹丕向自己下令,也能代替自己向曹丕进言。
有别于朝廷,司马懿与曹丕另有消息渠道。
只是现在……更需要邺都朝廷的人力、物力。
三封信发出,他才开始详细检验军功,对各军军吏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