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这位陌刀将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在安史之乱中,唐军骑兵与叛军激战,结果不敌叛军,反被叛军突入唐军阵营。此时,唐军阵营一片混乱,溃兵不断后撤,眼看唐军士气就要崩溃。这时候李嗣业站了出来,他对郭子仪言道,“今天不跟敌人拼命,我们每个人都休想活着回去。为国家牺牲,请从嗣业开始”。

于是李嗣业赤膊上阵,手持陌刀立于阵前大呼,溃兵经过他的身边,陌刀一挥,人马俱碎,连杀了十几个溃兵,才重新稳住了唐军的阵角。

李嗣业率领他的陌刀队排成一条散兵线,如墙而进,他冲锋在前,所向无敌,唐军逐渐占据了上风。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四千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级,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

可以说,这次大捷的一半功劳全在李嗣业的陌刀队身上。当时的陌刀队完全就是现代的特种部队,可以突入敌军、以一当百。

光是那一战,李嗣业手中的陌刀恐怕饮血不下三千人。其刀法恐怖可见一斑。

“对了,师叔,您怎么确定那陌刀就是李嗣业的呢?”庄重忽然想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这个你无须怀疑。因为有关李嗣业陌刀的下落,全都记载在我清微派的典籍中。当初李嗣业旧伤复发死于战场上,他的儿子李佐国便将李嗣业所用陌刀留存了下来,而在乾元三年,李佐国曾经巡洋南下,当时便带上了李嗣业的陌刀。只是在途经屯门的时候,却遭遇了不测。结果满船人皆落入海中,无一生还。这件绝世凶兵也就沉入海底,再没见过天日。”孤易缓缓道。

“没人生还,那怎么会留下典籍记载?我猜一定有人活了下来吧,那人后来则入了清微派,对不对?”庄重道。

孤易笑着点点头:“师侄猜的正确。也正是因此,这件事被记录了下来。只是我派一向清风拂袖,无欲无求,对这把凶兵更是没有任何想法。也就任其埋藏了千年。现如今却是不得不请出这把凶兵,阻止那叛徒用雷都玉璜作恶了。否则又是一番浩劫。”

“屯门?唐朝年间曾经在香江设立过屯门军镇,难道师叔说的屯门便是现如今的香江?”庄重疑惑道。

“呵呵,正是此地,所以我才会邀请师侄一起前去。如果届时师侄跟残锋有缘的话,这把陌刀送给师侄也不是不可以,只要师侄让我处理完叛徒之事便可。”

“残锋?李嗣业的那把陌刀叫做残锋?”

“没错。当初李嗣业发誓此刀锋刃不残,自己便不退出沙场。只是没想到残锋还没‘残’,李嗣业却因暗疾复发,死在了沙场,也算遂了他的心愿吧。”孤易感慨道。

庄重点点头,李嗣业当初死的确实很让人扼腕。

乾元二年,唐军围困邺城,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李嗣业亲自“被坚冲突,履锋冒刃”,却被流箭所伤。他在帐中养伤几日,本来伤势好得很快,一天晚上,突然听到外面金鼓齐鸣,以为又要打仗,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大叫杀贼,箭疮破裂,流血数升,一代名将,就此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