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电器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影响不大。一是因为市场定位不同,香江电器早就在国产彩电厂开足马力生产时,就开始精耕细作,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二是香江电器的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不断地通过技术研发,提供最新科技成果,让香江电器走出了国门,赚外国人的钱;三是香江电器改变了策略,通过技术改造和设计,将成本削减了8,并且通过为国内彩电厂提供显像管等核心部件的手段赚钱,这也体现了香江电器自身的研发水平,技术出身的李思明影响到所有的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大家都对技术有着不甘人后的热情;四是降价实际上极大地影响到了那些在国内没有建厂的“纯”外国品牌,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香江电器实际上是挤压着这些品牌在国内的市场空间。

正是1989年的国产彩电的降价行动,直接促成了香江电器的国际化尝试,要不怎能显出自己的水平?李思明等人对海外市场有着强烈的野心,经过两年多的开拓,香江电器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渡边这位电器公司的总裁正重复着他的同胞们曾经走过的路,以至于有不知底细的外国人大喊:“日本人又杀过来了!”

即使是中国遭受国外的制裁的那段时间内,因为香江电器注册地是香港,加上渡边这位日本籍身份,还有曾智的香港身份,让香江电器可以免受很大一部分损失,贴着香江牌的彩电只不过将“ade cha”改成“ade hong kong”罢了,因为本来就是嘛!而集团所属其它部门,也通过类似的手段,逃脱掉被禁止进口关键性设备和原材料,或不能出口的命运。这其实就是李思明在公司创立之前,就想到的一点,事实证明他的“先见之明”。

但是在海外那是客场作战,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电器公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年赢利过亿,却要全部砸进去。为此寻求上市募集资金,已经提上了日程。自从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市成了中国企业家们的梦想,有人宣称“一股就灵”,就可以达到“国际标准”,先是国有企业,然后是私营企业,纷纷寻求在国内a股上市,只不过吸取梦想发财的普通中国股民的血汗钱而已。anycall电讯还计划推出股票机呢!

最初股市刚开张的时候,股民们忐忑不安地声称:“领导干部不买股票,我们怎么放心!”,还有人说:“社会主义股票永远不跌!”一夜暴富的心理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起来。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没有“出生证”的情况下,生米煮成熟饭,领先上海证券交易18天营业,抢到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名头,深圳与上海的“矛盾”似乎进一步激化。但是1991年8月,深圳股市自1990年12月开市以来,已连续下跌达9个月之久,总市值已损失达七八亿元之多。广大中小投资者大多在1990年10月股价高峰期入市(发行股票跟交易所交易并非一回事)。例如,某退休工人,倾其所有,于上年10月以250元股购进深金田股票,此时,经拆细后仅值600元股(相当于未拆细以前的60元股),那情形真是欲哭无泪。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到深市龙头股深发展的广大持股人身上。深发展于7月30日拆细为2954元股,8月17日复盘,突然掉至10元股。

市场一片恐慌,股市崩盘的危险已迫在眉睫。习惯于计划经济下过日子,却远未适应市场经济风险的投资人期待着政府。

香江电器并不符合国内上市的标准,因为从法律上讲,它是一家纯外资公司,而在香港上市,李思明又担心投资者不了解本公司的情况,虽然香江电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很好看,过去三年一直逐渐赢利,而且在过去一直按照香港会计准则行事。但从长远来讲,在香港上市,一个更规范的资本市场更符合香江电器的利益。李思明等人在香港证券界,一圈拜会下来,反馈的意见是对香江电器上市项目很感兴趣,不仅是因为香江电器在内地市场的表现,也是因为微星集团整体上的重大成就已经为市场提供了很多想像力的空间。

几位股东考虑再三,还是决定香港上市计划不变,剩下的就是投资专家和会计师们的工作了。

结束了香港的事务,李思明匆匆直飞北京,他天生就是劳碌命。因为美国微软公司的那位大老板第一次来中国,作为半个主人和股东,李思明当然要全程陪同。盖茨的首次中国之行,李思明早就知道,无非是想开拓中国市场,并且已经将s 30中文版的工作提上了日程。

李思明现在的心情很怪异,因为上辈子他对微软是一肚子意见,对“盗版有理”也持赞成态度,可是这辈子作为股东,他可不能这么想不是?李思明感觉自己像是引狼入室,恐怕不久的将来,中关村的系列汉化软件恐怕就寿终正寝了。但是话说回来,1991年6月8日,福州召开全国第一届“视窗”技术大会。它本身就是一个预言:“视窗”势不可挡,要成气候。这一次,全中国都知道了,中关村有个王志东和他的外挂式中文平台。

因为李思明,视窗的中文版比原本的历史要更早地提上了日程,而且将势不可挡,李思明可以想像得到,至多明年底,国内的汉化系统或者外挂中文平台都将逐渐进入历史。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叹息,他更不知道将来盗版横行的时候,自己应该持什么立场。

李思明和盖茨两人在京会合之后,就直奔相关部委,而李思明则是那个“托”。盖茨36岁,李思明34岁,这两位年轻的富豪,第一次共同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只不过人家盖茨是真富豪,而李思明到目前为止只拥有一个急待开发的宝藏而已。李思明心里对微软很不满意,因为微软很少分红,还不停地配股、增股,李思明为了保住自己的股权比例,还不停地往里添钱,也就是说他拥有的巨额微软财富,只是纸面上的,他还舍不得向公众投资者转让一部分,因为视窗95还没出来呢,那时才真正是霸主!

“这一个十年,也许就是这两位年轻的科技精英,主宰着世界!”有人在羡慕他们拥有的财富的同时,这么评价。

而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这次亮相,人们在讨论李思明在微软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只得佩服李思明的投资眼光和在软件方面的远见卓识。

只是李思明很郁闷,因为盖茨挺潇洒地拿出了一张两百万美元的支票,说是要捐给中国灾区。李思明在香港好不容易拍卖自己的收藏品,并且委托捐献,这下李思明有些肉疼。他更不想被国人骂成“为富不仁”,只是自己手头实在是紧,但咬咬牙,颇肉疼地“慷慨解囊”,又代表微星集团捐了相当于两百万美元的人民币。

“要是盖茨再大方一些,那可怎么办啊?”李思明这时可不敢暗骂盖茨小气,作为中国人,更不能被人家外国人给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