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听着有趣,香港的名牌牛仔裤什么时候跑到这个小街上来了。这个服装店在街边一个经过简单装修的房子内,外面还搭着塑料蓬,地上和两侧墙体上一溜各种样式的牛仔裤,一张大白板上写着“正宗香港名牌”六个大字。
店主正夹着烟卷,对着路边的行人卖力的叫卖着,路人倒是真有不少人驻足,清一色的都是年轻人,牛仔裤同喇叭裤一样,绝对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成了“时髦”的代名词。
店主见李思明站在身侧,连忙转身热情的推销他的牛仔裤:“哥们,买牛仔裤啊,我这……”店主愣住了。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原来是李思明啊,我还以为……”原来是钱大海,李思明的兵团战友加好兄弟。
“大海,真是稀奇,你不是在服装厂吗?,怎么做起了这个?”李思明接过钱大海递过的烟,奇怪地问道。这年月能进工厂到工人,是个很值得珍惜的机会,虽说发不了财,但是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的,要是有耐心或者更有门路,还有分房的机会,这要是换成了二十年后的年轻人,那要是羡慕死。
“别提了,我跟我们那个厂长不对付。他搞不正之风,大吃大喝,我看不惯就往上告,结果检举信又转到他的手里,三天两头给我找碴。咱兵团战士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骨气,我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钱大海找了个椅子,两人就坐在路边聊着。
“你丫的怎么想起来干这个?”
“咱总得吃饭吧,咱们知青一代不是有个顺口溜:生下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来没工作。我还好了,现在家里不像前几年有负担,只要我肯干,不会饿死。”
“你这里真的是‘香港名牌’?”李思明怀疑道。
“什么名牌,全是仿的,要真是香港名牌,谁买得起?那也就是一噱头,卖的明白买的也明白。”
“你还真不容易!”李思明道。个体户最初出现,便为很多人所不齿。所以,他们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做的也大多是些不成气候的小营生。那时,很多人吓唬不用功的孩子常说:“瞧你这孬劲儿,再不用功,就让你到街上练摊儿,当个体户去!”还有一句流行语,叫:“大姑娘要想体验生活练吆喝,就赶紧找个个体户嫁过去。”后来,许多小打小闹的个体户发了大财,成了款爷儿,人们的观念才转变过来,由开始的鄙夷变为满脸的羡慕。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实际上,远远不用三十年。
“这你可能不知道,前两年,工商局管警察逮,整天就是和他们打游击,猫捉耗子。我们有怨气,他们也累得够呛,吃力不讨好。再说了,二十七八岁待业在家的人多了去了,尤其是咱知青,吃过苦好不容易回来了又不给安排工作,难道不准自己在大街上做个小本买卖啊,人总要吃饭嘛。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现在好了,去年6月21日,北京市工商局通知说,原来不准经营个体、工商业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现允许经营。只是对雇工人数有限制。”
1952年,中国的个体户有750万人。经过20多年“兴无灭资”的改造,到1978年,个体户只剩下15万人。1981年底,个体户增长到101万人。但是,当时私营和民营企业仍不被承认,个体户也被限制在拾遗补缺的范围,百万富翁们也开始从倒服装、开饭馆、卖大碗茶、卖茶叶蛋的人中生出了。
“你刚才吆喝得挺好啊,挺有水准的啊,我都走出了老远,又返回来看看。”李思明笑道。
“那是被逼的!”钱大海有些不好意思,“我刚做生意的时候,真张不了嘴啊,想当年咱在万人大会上做过演讲,揭斗过别人,从不知道什么叫怯场,那时候站在台上那是光荣。可这跟在街上做买卖吆喝可真不一样,人人都盯着你看,我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被人打量三十遍。”
“我倒是挺佩服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