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放开杨月,杨月还未从刚才的激情热吻中回过神来,仍然紧紧的搂着李思明的背脊,她不想放开,仿佛放开就会失去一样。

“小月,答应我好好照顾自己,无论任何时候!”李思明悠悠地说道,声音空洞地仿佛来自很远的天边。

“那你答应我,你要陪我一辈子。”杨月在他怀里低声地说道。

“我尽量!”

“不,是一定!”

“是的,一定!”李思明点头道。

“很晚了,你回去吧。我去南方,你不要来送我!”他轻轻地推开杨月,替她理了理外套,然后转身走过长长的水泥路,然后消失在沉沉的夜色中。

有人说,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远的,也是最近的。杨月与李思明之间的距离无疑是后者,所以杨月敏感地感觉到李思明的不舍和坚决,只是这实际的情况比她设想的要严重得多。

李思明快速地走出大院,他不想回头,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后悔。他要追寻孙昌的脚步,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完成孙昌未尽的事业,尽管有许多牵挂许多不舍,他义无反顾。他不知道那些枕戈待旦的年轻士兵,此刻是否也和他一样也有许多不舍,但是自己的生命真得比别人高贵吗?

痛并快乐着,人们在追求愉悦生活的同时,不也是常常会遇到过一个又一个痛吗?

s:对不住了,偶还是按照我的思路来写。相反,只要有一个人看我的书,我都会写下去的。

越战其实也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主角其实也是更怀疑自己到底值不值的问题,因为他是后世人,他认为自己的价值不在于此,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很重视孙昌那种对军队无比忠诚热爱的感情。孙昌如同那些长眼于地下的知青一样,都是怀着对理想的憧憬去的。

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来看过去,会觉得很可笑,当年知青金训华为了两根电线杆跳入激流最终牺牲,在现在的人看来,我们会质疑其值不值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还有读书时听说过的一个光荣事迹,记得不太清楚,大意是一位大学生跳入粪池救人最终陪了自己的性命,全国大讨论这到底值不值的问题。

越战也一样,当初刚交战时他们接受无数鲜花和掌声,受全国人民崇拜,但后期他们却渴望“理解万岁”,这些英雄们会反思他们到底值不值?

不期望所有的读者都和我一个观点。

第三卷 血总是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