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页

当时岑文本也说了,他觉得说书也好,桌游也罢,都是带坏民风,骄奢淫逸之物,应该取缔啊!

第九百三十八章 巧言

李毅说起了往事,也是颇为怀念,当年的自己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却带着大唐朝廷的侍郎同坐马车,出游长安城郊,还和一众纨绔们合伙演戏诓骗岑侍郎,虽然最后被岑侍郎识破了就是了。

曾经的十岁的黄口少年,现却已经是年近弱冠之年,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啊……

李毅感叹着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该是时候告老还乡,痛快摸鱼了的时候,那边杭州别驾却还在回味着李毅所说的陈年往事,待得片刻之后就说了:

“殿下所言,无非是想说殿下所做,乃是为了老百姓们好,但正所谓不偏为中,不易为庸,人心本善,之所以会偏会易是人心被私欲所迷惑,殿下所做如说书,桌游,促人急公好义,惩恶扬善,求学好问,此为人之本心,并非私欲,此乃不偏不易之举,但殿下此番,以重金诱惑,激发民众之私欲,民众为了殿下的金钱,毁去早已耕种的良田,若一人二人看似无妨,但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若开此风,潜移默化之下,移风易俗或许三两日看不出来,但时日一长,此为私欲迷惑人心之举,乃是失了天道的做法,若如此,我杭州百姓,该都成了什么样子了!”

李毅听到这杭州别驾叽叽呱呱一大堆的说完,头都晕了,这是在跟我说《中庸》呢?学过啊,魏征大佬上课说过,不过我在打呼噜。

李毅还没说话,那边杭州别驾继续凄然说道:

“殿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啊,古时梁惠王曾向亚圣询问,如何才能对梁国有利,亚圣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百姓种植粮食,养活家人,上贡国家,此为义之所在,但若为了金钱,毁田毁粮,却去种植白叠子,那些百姓们可不知道这白叠子能干什么啊,给了钱,便让种什么种什么,此为利,如果把仁义放后面,利益放前面,则天下大乱也!古之梁惠王尚且能听从亚圣的有关仁义的建议,还望殿下以史为鉴啊!”

“别驾的道理,本王都懂,但真要较真起来,以史为鉴?梁惠王好像后面凉了吧?魏国好像也没多久就凉了啊?”

李毅撇撇嘴,不置可否的如此说道。

李毅说完,后面桑巴卓就奇怪的戳了戳边上公孙二娘,小声问了:“不对啊,魏国完了跟他梁惠王何干啊?梁惠王这名字听着是梁国的吧?”

公孙二娘翻了翻白眼,就说了:“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国迁都大梁后,又叫梁国,怎么说都没毛病。”

桑巴卓一听点了点头,砸吧砸吧嘴,自言自语了一句:“怎么一个王这么多称呼啊……”

“殿下!你这……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