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页

同理,大唐对待高句丽也是如此的。

不过松赞干布看了信件就扔到边上去了,对大唐开战?在松赞干布看起来,那真的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贞观十三年,自己倾二十万控弦之士入侵吐谷浑,诸羌,整个青海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了,结果他膨胀了,带着二十万控弦之士入侵大唐了,本来想着大唐毫无防备,自己绝对势如破竹,直取巴蜀,拿下剑阁,进可夺汉中,陇右威胁长安,退可守剑阁,那也是一大片的新增领土,还有巴蜀千里沃野,万千良士,工匠,松赞干布仿佛都见到自己要起飞了。

然而,他被挡在松州了。

他一开始确实趁着大唐不备,拿下了松州,但是之后就一步都前进不了了,大唐人只用很少的兵力就将松州入川的道路死死的守住了,实际上连松州他都打了很久才打下来的,要知道当时松州守军不到一万啊!

更不要说之后的事情,之后啥事情?

一个十三岁的皇子,带着不足千人把自己的八千人奇袭军给干掉了,这什么概念啊!另外一提,现在那个十三岁皇子今年十五岁了,现在就在逻些城呢!

第六百五十三章 松赞干布

原本松赞干布以为又是大贵族们想出来的拙劣的阴谋,想要让自己去再去重蹈覆辙攻打大唐,说老实话,松赞干布对于吐蕃和大唐目前的实力差距看的相当的透彻,自己就算几十万大军,但是对面只要能拉出来五万精锐来,再配以良将,比如侯君集这样的,李绩这样的,那绝对是把自己吊起来打的,一点含糊都没有的。

如果贞观十三年的时候自己没去主动找大唐挑事,而是集合几十万控线陈兵边境,然后主动找大唐请罪,朝贡,再恩请大唐将吐谷浑的领土赐予吐蕃,没准大唐皇帝还能看在边境事情太多,吐谷浑的土地唐人也不想去耕种的份上,勉强答应下来,这样子自己还能保住已经占领的青海的领土。

结果自己脑袋瓜子发热,被打的大败而归也就算了,连带着青海的领土也都丢了,能不丢吗,侯君集带着五万步骑大军集合在松州城外呢,周王李毅才六七百人,就把自己八千人马杀的片甲不留,那个叫牛进达的也才堪堪率领不足五千人,又在松州城下,连败吐蕃两大军阵,松州城内竟五一人敢出战迎敌,就连松赞干布看到了也是脸色煞白,六七百人打八千人,不足五千打近两万人,还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杀的自己丢盔卸甲,这是何等战斗力?要是那个大唐名将侯君集带着五万人正式进攻了,搞不好唐军一口气打到逻些去都有可能啊!当然了,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先不说唐军不可能在青藏高原上就地补给,就算他们能补给,但是高原反应也不是一个平原军队能够短时间内克服的了得,但是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啊。

贞观初的时候,东突厥何等强大,控西域,虐大唐,何曾想过大唐一朝出兵,把东突厥吊起来打,他们的可汗颉利可汗都抓起来,当做战利品一样给去长安城呢,在长安城虽说有田有宅,李二还赐予了他右卫大将军的职务,但是凡有番邦朝贡过来,李世民心情好的时候就拉着这个颉利可汗出来见见客人,没事表演一下什么的,旁人看来鼓掌啪啪啪啪响,但是对于颉利可汗来说,那可真的是生不如死啊。好在这种耻辱颉利可汗也没经手太久,到了长安五年之后就死了。

松赞干布肯定是不想冒这个险的,与其让大唐把自己抓走,还不如早点臣服,默默的当个学生,该学的就学,该请教的就请教,该拉援助的就拉,最好能让大唐把公主嫁给自己,加深一下联系什么的。

现在机会来了,大唐的周王殿下带着让人难以拒绝的条件,还有相当大的诚意来了吐蕃逻些了,虽然没有大唐公主比较可惜,但是这已经和松赞干布最初的战略方针相当接近了,不应该说几乎是完全一致了,大唐甚至还多加了几个福利,比如开市,学堂之类的,这就是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的途径啊!

但是现在,有个更加冒险,收益也更大的方案放在松赞干布眼前了,根据之前那个士兵来传递过来的军情,大唐确实的和高昌开战了,和送来的信件里说的一样,如果这个应验的话,是否西突厥,高句丽,薛延陀共击大唐也会成真呢?若真的如此,自己这边再一次进军吐谷浑,入巴川的话,大唐这边绝对无法应付了啊!

虽然有些仓促,但若是此事为证,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打败大唐,肢解大唐,自己少说要占一个巴蜀地区来的,随后就可以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控制权了,至于高昌过?松赞干布还真的没看在眼里,除了他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之外,高昌国的体量和实力和吐蕃比起来实在是不足挂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