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年,冬十一月十三日,立冬后一日,卯正。
冬寒料峭,阳光灿然,鲜红夺目长温燠[yu],立冬最喜太阳幽。
离朝都郏鄏[jiá
u]三百里,太室山初寒,三十六峰明空烟澹泊,峰壁岩嶂攒耸如髻鬟。有高阳氏姒夏国继任二代帝王姒启为纪念其母涂山氏女娇的祀庙,故称之为太室山,室:妻也。(注1)
太室山南有箕山面拱,西有烟岚半明灭的少室山侍立,有也三十六峰簇拥起伏,如环围旌旗。高阳氏姒禹第二妻,女娇之妹女姚曾经居此山,后人称少室山。
苍翠相间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距四十余里,前有颍[yi
g]水奔流,颍水出非古山之颍谷而得名。
少室山下颍水岔口少,水面广阔逾千步,风吹水波动,攘臂鳞缁光,沿岸冀冀水渠安定,水上无梁到彼岸需松舟桧楫。(注2)
绿水绕青石,颍水岸涯远远行来一位身量修长老叟,上身着幆[yi直领]衿燕居衣,草染之物的菘蓝浸揉不均,被匪阳晞[xi]得褪成许多深浅不同蓝色。(注3)
也恰合每个人生不外乎有好坏参半素材,却被谋活得千差万别。
左衣袂[èi袖]线缝白色苎麻补帄,下着木绵绩纺蓝色双足管下褰[qiā
裤],左膝上补了手掌阔青绿色苎麻帄,足就黑中含赤的玄色鹿皮狼跋舄[xi]。(注4)
不计路程长短,定从远方来,舄上皆为陌生泥。
临冬,颍水水浅,有隶民黎众新筑岸埽[sào 护堤],止水用秫秸、竹索、草索、编括碎石细沙,长绳累绁[xiè]为一捆捆、一列列堆叠却也整齐如棋,只是如此累叠的水防不能坚久。(注5)
岸埽之止水埽材,宜编木料成大囷[
]作根基,贯石杙[yi桩]、木楹[柱]其中,充实以瓦石不至木囷仓虚,复以铁木横贯杙表,牵筑水防上,此为杀水固防之长策。(注6)
老叟面对脩[xiu 修]岸梁、安水藏的昨事今非,如幆衿燕居衣上深浅不一印记,回身付之一笑离去。(注7)
冬天马不止歇来,寒风低语齐喑,根侵颍水岸缘的株株槐树轻摇轻晃。
零落欹[yi]斜灰褐树皮枝桠下,身为苦寒之士的老叟留不住风,望不尽枝遮云隐,殄沌[tiǎ
du
]状类人世间一张张情罭[yu网],相互交错确无否[i]泰。(注8)
狼跋舄蹈破寒露霜,一身靛蓝老叟在寻一处“自知津”。
远此地,下游十里,也有一处名自知津的官置舟津,舟车往来颍水运输人物。(注9)
老叟乃剑士修行剑术,此番游历到少室山西侧颍水,是因自知津与他一脉剑修渊源深密。官置那处自知津非他所知所探之地。
于是逆流溯源,此一程经霜寒降,惟愿天色依蓝,人地依旧。
弯曲水岸深开地势,骄阳一片漫光辉下,一座青石垒筑石阙透出往事千年渺漭。
石阙由正、副阙并组,青石阙基浮雕方胜纹图,三重石块向内飞斜,阙顶临摹双重檐各有压以脊兽的石刻屋顶,阙身青石正身铭文下刻一饕餮,铭文蜿蜒盘曲,笔划中部鼓起,首尾出端,为“自知津”三个子商契[xiè]书。(注10)
副阙庳下,高为正阙一半,勒留一诗“少年事远游,多惭箕山秋,负剑涉颍水,归马自知津。”
思来自知津旧地址荒废许久,成为野津而无人问津,或许本地人已不知“自知津”地名源自此一位作诗负剑过颍水的大剑师。
衣裳靛蓝老叟面对石阙作了一个长揖,围青石阙行步一周,足下实践天罡北斗,左手大拇指抵食指根卯位言万物茂,后位移辰位言物经震动而长。
食指上黝黑指环彰显二个籀[zhou]文“止戈”,石屑、碎石,沙土似水倒流,物遇相冲碰发出“沓沓”,老叟缘源到旧地,揽涕寻荒榛,损费蕴元施展绸缪方术。
千年经风沐雨的石阙虽非周全葺营,却也让他苏复了八九新。
石阙刻留诗句大剑师,暮年再游此地,后人在《自横舟章》读到:师过水观影,唱曰:“我今颍水独自往,处处得逢渎渠,渎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渎渠。”后代修剑士评此为一介人身万般自在。
天气清肃,细光落岸斜织,映照承着旧念的老叟抚石矗立,枯叶逐风摇枝,北风徘徊正值温酒增衣时,道是寒冬将至。
此一顷刻,天地陡然显异,一阵阵冬雷发啼,一条条赤电耀熠。
首上冬霆,舄底带泥,老叟老槐树下仰望天青。天公擅长欺物,想是人世间又有哪一位修士证得九壬大境引起天摧地残。
------------------------
距一身靛蓝老叟远六十余里,阳邑以少室山西侧之乾方[西北方]得名。有三峰东西并列,长六里,拔地三千尺,南延一岭,为颍水、狂水之分水岭。(注11)
颍水西滨有一座四面方正高大灵台,台上可观云物、志星辰、察福瑞、候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