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页

世家[校对版] 千年静守 2015 字 2022-10-22

“谁说我是要收购克莱斯勒的股份了?”林鸿飞反问了一句。

“啊?!”

林鸿飞的这句反问,直接将王国梁给问傻了。呆了足足10秒钟,他才傻乎乎的问道,“您来美国,不就是为了说服李·艾科卡先生同意我们收购克莱斯勒汽车的股份的事情的吗?”

顿了顿,为了说明,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连克莱斯勒的股东:那个混蛋柯克·科克莱因都打算增加自己手里持有的克莱斯勒汽车的股份。”

“不,你想的太简单了,”林鸿飞摇摇头,意味深长的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收购克莱斯勒汽车的股份,我们要做的事要让鲍勃·伊顿这位现在屁股还没有坐稳的新任克莱斯勒汽车总裁心里本能的对股份收购感到厌恶和排斥,这才是我们这次美国之行的目的。”

反正车子是加长型、中间带有隔音玻璃的克莱斯勒300c,所以林鸿飞并不需要担心自己和王国梁之间的谈话被司机听到之后拿出去卖钱……该死的美国就这点不好,那些大企业、大财团和大集团的负责人身边的人,不管是家里的保姆、开车的司机还是秘书,都有可能被那些无孔不入的该死的情报公司收买,将自己的一些重要情报泄露出去。

王国梁当然不会知道,林鸿飞和柯克·科克莱因的这次股份收购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成功的终于成功的引起了克莱斯勒汽车集团总裁:鲍勃·伊顿对被收购的恐慌,被收购这种情况在他心里埋下了浓浓的阴影。

按照历史的发展,这之后,鲍勃·伊顿对任何形式的收购都异常警惕,这为接下来鲍勃·伊顿未来犯下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在接下来几年的世界性能源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功率、大排量、大油耗的美系轿车不再成为美国人民宠爱的对象,节油的日本车大行其道、克莱斯勒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一落千丈的时候,为了所谓的“挽救克莱斯勒”,同时为了避免被收购,鲍勃·伊顿做出了一个让无数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同戴姆勒公司合并。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要知道,那个时候虽然是克莱斯勒汽车转型的关键时刻,但越是这个时候,克莱斯勒汽车的高层就月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在无数人看来,鲍勃·伊顿应该是把这次的能源危机看做是一个机会,一个克莱斯勒汽车之前因为种种顾虑也没有考虑产品转型、现在借助能源危机的压力实行汽车产品线战略转型的绝佳机会、并带领克莱斯勒汽车成功的实现了战略转型才对,为什么是和戴姆勒合并呢?

难不成他是在害怕,可在无数人看来,他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汽车生产公司的老总,面对这种能源危机,怎么会、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可这么无法理解、让人倍感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在几乎是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鲍勃·伊顿忽然宣布克莱斯勒汽车要与德国戴姆勒公司合并。

毫无疑问,这个决定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没有人能明白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克莱斯勒汽车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会同意这么一个明显对克莱斯勒汽车不利的合并。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合并,克莱斯勒想要得到戴姆勒的豪华轿车制造技术,也应该是以克莱斯勒为主,新的公司应该是克莱斯勒·戴姆勒,而不是戴姆勒·克莱斯勒,双方合并后的公司的股份划分更不应该是戴姆勒公司拥有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57的股份,而克莱斯勒只有43,应该反过来才对,要知道,当时戴姆勒公司的全部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而已,这种情况完全不正常……这其实还不是醉不正常的,最不正常的是不但克莱斯勒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甚至新公司都是德国完成合并的,策者都来自斯图加特,参与的银行家也都来自柏林,这意味着戴姆勒·克莱斯勒甚至都不会被列入标准普尔500指数。

就在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合并之初,就有人说这是世界级的文化冲突,戴姆勒赚到大便宜了,克莱斯勒则成了大傻叉,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借助这次的合并,戴姆勒公司不但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北美汽车市场上的漂亮翻身仗,更是借此成功的消化吸收了戴姆勒公司之前最为觊觎的宝贵技术:大型全尺寸豪华型suv的底盘设计技术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