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的林鸿飞完全没意识到一点:自己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亲自感受过93年税费改革之后对经济的巨大推动来考虑这一点的,也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但现在那些在拼命折腾的主儿,不说他们能不能看清这其中巨大的益处……虽然他们会损失不少,但只要机会的利用得当,其实能够得到的更多……就算看清楚了,心中也不免怀着侥幸的心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更好吗?跟上面讨价还价又死不了人。
真难为他们能够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在这方面。
但是……好吧,既然这是政治方面的事,那自己就不管了,在林鸿飞看来,政治博弈什么的和自己无关,自己只要管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就好,至于敢将爪子伸进自己公司内的那些混蛋,伸过来一只就剁掉一只!
“我多少明白了,大明书记,谢谢您的教导,”傻瓜才将这种事情自己扛起来,他只是郑重其事的向周大明问道,“大明书记,我说……我是假设,假设我对公司里那些没经过我授权就乱闯进来的人采取一些必要性的措施,省里是什么态度?”
这小子,是打算下死手了吗?周大明瞪大了眼睛,但态度却出奇的坚决,“林鸿飞同志,你放心,古齐省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是咱们古齐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有些事情,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你就尽管去做,省里绝对不会干涉你们公司的正常经营以及人事调整。”
是的,大家都是同僚,当有人打算用这种方式来给东方正一个警告的时候,古齐省的领导们确实不好说话:既然是中央打算对付地方,咱们地方就应该团结一致不是么?
但在支持中央这一点上,古齐省其实一直做的很好:谁让最近几百年来以来古齐省就是京畿重地的战略屏障呢?能够担任古齐省党政主要领导的,全都是中央信得过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优秀的d的干部,在对六号文件上,古齐省上下是全力支持的。
“那我就放心了。”林鸿飞松了一口气,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没有省里领导的默许还真不行,毕竟自己的手段稍稍有点“暴力”。
他心思忽然一转,嘿嘿笑道,“大明书记,您看着吧,我会让某些人知道,咱们古齐省的人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不过我说,您是不是也借着这个机会跟中央提提意见啊,比如在高考方面,是不是让咱们古齐省的考生和首都的考生一视同仁?同样的分数,在咱们古齐省连个一类专科线都达不到,到了首都就够一类本科了,这也太扯淡了吧?这次这个改革……机会难得啊大明书记。”
“嗯?”
周大明原本是没有其他任何想法的,只是一门心事的想着支持中央的决定,但是听到林鸿飞这句话,他顿时怦然心动!
第一一四四章 收场
古齐省是共和国的传统高考大省,就考生实力而言,也是高考强省,曾经有人戏言,如果全国只划定一条高考分数线,那二本以上的考生,估计能被古齐省占一半,一本以上的,有超过70的来自古齐省,可惜的是,不遭人妒是庸才,在古齐省为了共和国首都做战略屏障以及最后一道防线而无怨无悔的时候,古齐省的莘莘学子们却在遭受着最大的不公:教育不公。
几十年来,古齐省的高考分数线一直都是全国最高的,无数在其他地方可以进一本或者二本的高考生,只能黯然接受自己的分数线只能进专科的命运。
周大明在古齐省呆了这两年,自然感受到了来自于古齐省教育界浓浓的怨恨和愤懑:大家同为共和国的一份子,同样为共和国的未来努力添砖加瓦,凭什么首都的考生400多分就可以上个不错的本科,我们五百六七十分的孩子却连条二本线都未必能够跨过去,凭什么?!自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就是老区,我们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连老元帅都说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古齐省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可为什么在受教育的权利上,我们却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