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页

作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能,荀况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儒家的这个问题,并且针对当前的现实做出了妥协。

这种妥协不但在于荀况将法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更在于荀况已经不像他之前的孔子和孟子两位前辈一样,一定要自己的国君去坚持什么不切实际的王道了。

这种妥协在《荀况》一书之中随处可见。

比如荀况认为治理国家可以“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君主既可以选择“义立而王”这个上策,也可以选择“信立而霸”这个中策,只要不选择“权谋立而亡”这个下策就行。

又不如说在兼并战争之中,荀况认为国君可以选择“以德兼人,以利兼人,以富兼人”,也是三种方法。

甚至对于儒者本身荀况也分了等级,说:“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霸)。”

简单的说荀况的主张就是:国君同志,你想要霸道的话,也行;但是你在霸道的同时要记住霸道只是中策,想要千秋万代的话还是得用王道。

或者这么说,“霸道”被荀况认为是“初级王道阶段”,而荀况所主张的“王道”则是“高级王道阶段”。

对于一个儒者来说,这其实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再让步的话,就等于是否认王道的可行性,那就不能再算是一个儒者了。

但让荀况灰心丧气的是,就算自己已经做出了如此的让步,仍旧没有任何国君愿意采纳自己的理论。

齐国只是利用荀况的名声来提振稷下学宫的名声从而达到提振齐国名声的地步,而楚国的春申君之所以招揽荀况也只是因为想表现出一副肯用人的好名声,对于荀况的理论也是完全无视。

就连荀况自己都有些灰心丧气,打算老死兰陵了。

就在这个时候,荀况收到了来自祖国的呼唤。

一开始荀况对此并不在意,毕竟在荀况看来赵国并不是秦国的对手,只有楚国和齐国才有希望。

但当赵国在长平取胜之后,荀况的看法改变了。

赵国击败了秦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霸主国之一,如果能够劝赵国从霸道进化王道的话,那荀况的理想也算是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