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页

“不用日子长了,就是眼下就是个麻烦。那告状的事东厂报到内阁,吕调阳那迟迟批不下来,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想要请万岁裁夺。”

“啊?这不成了来回扔包袱了?当初张阁老在朝的时候,可从没有过没主意的时候。”

李太后点着头,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位首辅高大英俊的身影。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想找一个可靠的肩膀依靠,可是自己的丈夫即便在世之时,也没有君王应有威仪,被高阁老压制得死死的,于朝政上基本是完全放任自流。若非如此,高拱也不至于跋扈若此,竟至差点在内阁里与群辅互殴。只有张居正给过她靠得住的感觉,有这个男人在,她就不会有危险。

从来不见有任何问题难倒过那个男人,即便是国库无银,仓廪空虚之时,他也能从容应对思索对策。他肯定也有过犹豫难决,或是坐困愁局之时,但总能想到办法从容应对,至少不会把这种压力传导给自己和皇帝。对比起来,吕调阳这种矛盾上交的办法,自然无法让李太后满意。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放眼朝廷里,她所知的大臣,并无一人能与张居正相比。可是他……偏又遇到这等逆事,除了抱怨老天不公,李太后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李彩莲眼看时机差不多,恰倒好处地问道:“太后,臣妾听那些女眷们念叨过,好象大臣守孝是恩典,不是天经地义之事?若是不给这个恩典成不成?”

“皇姐,你不懂,你说的恩典就是那么一说,实际是有孝顺必守。除非是遇到刀兵,那时候才能让大臣留下处理公务,有个说辞叫夺情……夺情……”李太后反复念叨着这个词,目光时而变亮,时而又黯淡下来。摇着头道:“这可不成……那不是害了张先生么?他为大明呕心沥血,咱们不该如此对待忠臣。”

正在这时,小太监通传,万历天子求见母后。母子人伦,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至于李彩莲这个皇姨娘与万历关系也还过得去,不需要躲避。见面叙礼以毕,万历就慌张着问道:

“母后,黔国公那事,吕卿家还是推给朕来断。母后您说,朕该怎么处置才好?”

李太后叹口气道:“这事你让哀家怎么说?若是哀家有主意,早就说出来了。吕调阳这种饱学之士都拿不出办法,咱们一个寡妇,外加你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又能有什么办法?”

万历眨眨眼睛,看看母亲,又看看李彩莲,问道:“母后,皇姨娘。朕想起前几天看那说岳故事里面提过,大臣至亲病故,也未必一定要回家守制。皇帝可以让大臣留下继续办公,名为夺情,这规矩我朝是有没有的?朕问了冯大伴,大伴却也说不清楚,只有问母后了。”

李太后略一思忖,“吕阁老号称国朝活典章,礼法上的事,他最清楚不过,皇帝不如派个人去问问吕阁老,不管他再怎么糊涂,这件事总是清楚的。”

注:历史上黔国公案了结于隆庆六年,在本书中延迟到万历五年,为小说家言,非史实。

第三百三十章 激流勇退

京师由于达官显贵众多,于是酒楼、清楼这一类服务业,也就因此变得繁荣起来。如果把京师每天消耗的酒浆,折算回酿造所需的粮食,足以抵几个村庄的口粮。大小酒楼星罗棋布,或大或小,各有所长。

“伯伦不归”乃是这些酒楼中一处极不起眼的所在,只有两间低矮平房,六七张桌子。掌柜年纪已经大了,腿脚不利落,招呼客人便不勤快。加上店面装潢简单,所在位置又偏僻,便没有多少客人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