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页

想想刚才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看完奏章的第一反应也是,这奏章不是那小兔崽子写的,他不会写出这样丧气的奏章来的。

此奏章虽然所说甚多,但通篇以来,只有那么几句话,让他一下子气急攻心,直接昏倒了过去。

儿臣身为大唐太子,当该爱民如子,以边关将士性命为重。而儿臣身为安西都护府大都护,知辖下波斯都督府被围困,我大唐两万将士性命攸关、危在旦夕,儿臣自是日夜难寐。

因此自当前往波斯都督府救援,自知此行艰难险阻,恐会身赴而无回。

儿臣自被立为大唐太子储君已十年有余四,深知跟随父皇学习处理朝堂政事之重要。但也知远赴西域安抚万民、领大唐将士镇守边关之荣耀。

两者兼得之,儿臣自可不负父皇跟母后殷殷之期盼与谆谆之教诲,以此亦可不负朝臣之众望,当可继享东宫之太子之名。

然儿臣心系于边关两万大唐将士之性命,责之于我大唐威震四海之威名,儿臣不得不赴波斯都督府,解救我大唐边关儿郎之性命。

当可一立我大唐天威,竖陛下天可汗之尊名。

二可施我大唐之仁慈,惜陛下爱民如子之仁治。

三可创我大唐儿郎之勇猛、表陛下心系边关将士之仁德。

儿臣自知此去艰险,儿臣自知太子之位乃我大唐血脉相系,此身若不能回,天幸父皇皇子非儿臣之一人。

而儿臣也自知非大唐储君之最佳,遥想当年种种劣迹,如今思来,常以惭愧、羞耻没心头。

儿臣于今日出征,请辞父皇、母后,身不能己、只为大唐边关将士性命之忧虑,恳请父皇可重新立其人为我大唐太子殿下,行陛下之仁治。

虽非九死一生,但儿臣自知此番征程难于蜀道通行……

脑子里回想着李弘的奏章,眼角一瞥,只见武媚依然在与其他奏章两相对照,当下宽慰道:“皇后放心即可,除非李弘有不测之实,否则,朕是不会考虑另立储君。”

武媚放下手里的奏章,无奈的看了一眼李治,如果真是那般简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