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沈心走后,机要秘书就把封皮上有王明山字样的文件送给了韦泽。王明山和沈心是好朋友,韦泽看到这信封就忍不住苦笑了一下。虽然不是韦泽刻意的决定,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就在王明山和沈心这一对好兄弟手下工作。这种巧合未免太有趣。
打开信封拿出文件一看,东非行政区的书记王明山转批了一份苏丹三郡书记韦坤写的一份报告。报告里面对出访欧洲做了些叙述,然后提出了三个请求。一、利用东非距离欧洲如此之近的地理在东非行政区建立起一个欧洲研究中心。二、请求中央施压英国,让英国疏通苏伊士运河。三、请求中央对东非发展做出一些理论上的指导,方便东非地方上的同志们能够更清楚的看到苏丹的过去现在未来,以获得同志们内心的稳定。
韦泽忍不住露出了笑意,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也认识到制度的问题。一个政权若是没有理念和制度,若是不能给大家指出一个明确的未来,自然就会造成混乱。任何政权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是落后的制度,搞搞血统继承君权神授就够了。而稍微好点的,搞搞“民意”为基础的虚伪理念,把选举从公民到人民,也能扛过去。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假玩意就无法执行。和21世纪无数对欧美民主采取蔑视的中国年轻人一样,打动韦泽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什么东西科学了,那自然就不同。
所以韦泽并没有立刻批示这份文件,而是跑去找恩叔。恩叔到中国几年,习惯了东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之后,整个人看着精神矍铄。读了韦坤的文件后,恩叔放下眼镜,“阁下,你是想让我帮着写篇理论指导么?”
“是的。”韦泽答道。恩叔的《反杜林论》写的极为精彩,其他的文章也都非常精妙。韦泽很想看看恩叔对这个“历史新时代”的评价。
“阁下。您虽然是个共和主义者,但是为什么想要让您的儿子继承权力呢?”恩叔却转移了话题。
韦泽露出了遗憾的表情,“不是继承。我也得做个最糟糕的准备。如果我死之前,民朝没能进入对共和制的全面支持,要是在继续社会主义制度与搞什么狗屁选举之间。我只能让儿子当主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向现实屈服。”
这个时代的其他人大概理解不了韦泽的看法,或者即便理解却也不能接受。而恩叔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却闭嘴不言。这让韦泽觉得很安心。
第483章 兄弟登山(十四)
当作战服采取迷彩模式之后,光复军的军服终于出现了军礼服。或者说军服属性也发生了不小变化。但是有一点几十年都没变,光复军的军服是官兵一致的,包括大元帅韦泽。
所以数百人在人民大会堂列队之时,仅仅从服装上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不同。当然,陆海空三军的服装已经出现区别,不是样式,而是颜色。深橄榄绿色的陆军制服,深蓝的海军制服,纯白色的空军制服。当然,这些军人上战场的时候都是各个兵种的战斗服。
祁睿和一众少将们站在相对靠后的位置上。在他们前面,一众中将列队等候,在中将更前面,白发的老将军们佩带着中将上将的肩章坐在椅子上。站在祁睿身边的是马晓明少将,和祁睿一样,他也要晋升中将。和祁睿不同的是,马晓明要留在亚洲一段时间,祁睿则要和其他先期回到亚洲的将军们一起前往北美。美国人到现在都不愿意承认失败,中美之间的战争虽然实质上停止,但是并没有结束。当然,这也挺符合军人对战争的看法。所谓和平,就是夹在两片厚面包之间的薄薄果酱而已。
“美国人真的不顾一切的对南美下手了?”祁睿低声问马晓明。
“不能怪美国人,是南美那些国家先动的手。”马晓明讲述着他对此事的看法。
“这算是困的掉头,偏偏遇到有人送枕头吧?”祁睿情绪很轻松。如果美国人一门心思要重回北美大陆,对于民朝自然会造成那么一点点的压力。可美国掉头转向中南美州,至少在美国撑到吃不下,或者被彻底打落牙齿之前,想必是不会再有精力挑衅民朝。
马晓明刚脱离战场,对于谈论军事意兴阑珊,他平淡地说道:“美国人已经没有工业基地,现在就靠之前那些国家支援给他们的那点武器装备硬撑。欧洲国家好像对美国这一轮进攻没有任何支持的意思,天知道美国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