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页

“你们啊,要多看报,报纸,是好东西!”郭老爷见状,又得意地说了句。

然后他便再次津津有味地看着热闹,最近这些时日,颇为无聊,就仗着这个打发无聊时间了。

离得他们不远处,一老一少两人倚着间屋子,远远的往这边望。

哪怕隔着段距离,这老少俩人也感觉到冲面而来的浪潮。

“总是有人不怕死啊。”年少的正是周铨,他很是感慨地说道。

在他身边,他父亲周傥咬牙切齿:“这些鸟人,当真是蠢,愚不可及!”

“对百姓嘛,要宽容,毕竟被这些士绅和读书人胡弄了千余年,一时不知好歹是难免的,老爹你还记得考城县小河口的那几位么,他们现在可都是当地农会的骨干了。我只是没有想到,这些‘乡贤’们倒是聪明,才一年功夫,就学会了以毒攻毒,用农会对付农会了。”

“如今如何做?”周傥对自己儿子这种仿佛事不关己的态度很是不满:“火烧眉毛了,你说该如何做,休要在那讲些没用的风凉话儿。”

“老爹你对这路太过热心了。”周铨撇了撇嘴:“还如何做,有些人,总要给他们一些教训,才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想的那么简单的!”

周铨是在宣和三年六月,也就是朝廷封他为郡公之后第二个月,就回到了海州。对他来说,辽国南京道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等待台风季过去,北风大起,那时可以大举将人口转移到流求去。

不过京徐铁路的事情,却又有些波折。京徐铁路关系重大,一直是周铨关注的一个重点,因此他亲自来到应天府,看看这发生的新变化。

大宋内部,新旧两派力量,围绕着京徐铁路的角逐,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最初的要不要建京徐铁路,变成了谁来主导京徐铁路,这种变化,也让周铨一时间有些迷惑,看不太清楚,谁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谁则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我能不热心么,你不是说,蒸汽机车已经有样了么,若真如此,京徐铁路不早些建成怎么行?”

“说是有样,离真正能用还有些时日呢!”周铨笑道。

其实要用,现在的蒸汽机车已经可以用了,象原本的史蒂芬逊一八一四年造出的“皮靴号”蒸汽机车一样,这玩意儿可以拉上八节大车厢、六万斤煤以每小时十三里的速度行驶。虽然噪声大了点,稳定性差了点,消耗的煤也多了点,但是已经可以在运输中派上大用场。

不过周铨对此还是不满意,研究院的匠师们同样不满意,他们狂热地投入到改进中去,负责此事的是于汤臣的一个弟子,名为裴庆云,他非常自信地向周铨保证,在一年之内,他将会彻底改进现在的蒸汽机车,要让它达到载重二十万斤左右,稳定时速则能达到三十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