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这段时间以来,长生老人一方面是为孙向景铺平今后的道路,一方面为徐方旭继承他的衣钵打下基础,同时还在为陈风崇和清平夫人仔细考虑着想,却是为一众弟子都准备了后路,以防不测。
徐方旭心性摆着这里,又有名师指点,自然不会觉得辛苦,只是一应地按照师父要求,苦读苦学,又是从其中获得莫大快乐以及安慰,平复了自从西宁回来之后一直不安的心神,只觉得日日都有精益,时时都有收获,看着孙向景和惠博文读书练武,又感受着师父师娘的倍至关怀,一时只觉得责任重大,立誓要守护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大宋自开国以来,也是一直重视文人,科考不断。知道赵祯掌朝的时候,朝廷还是经常举行科考,选拔人才,将一切可用之人选作“天子门生”,使其为朝廷所用,为百姓做事。
大宋的科考沿袭了李唐的路数,分作“乡试”、“殿试”和“会试”三考。其中乡试是为最基础的一门考核,参考人员除了学识之外,还需要有一应的情况考核以及贤人推举,一经考中,便是秀才及第,有了功名在身,日后行事却是要方便上许多。
孙向景和惠博文都是年龄足够,知识也是达标的,自然可以参加乡试。至于推举一块,长生老人作为太祖年间的进士,自然是有权推举,而惠博文在苏州城中的俗家师兄师姐,也是颇有名望,自也有功名在身,只是没有致仕,故而还能保留一个俗家弟子的身份。
长生老人的身份,自然不会出来推举两个小孩儿。否则他一出面,只怕两个小孩儿无论考成什么样子,都是能够顺利被取中,却是因为他在苏杭一带名望实在太盛。此事大宋科举,还未出现“弥录滕封”的操作手法,阅卷考官拿到卷子的同时,就知道了考生的性命以及许多信息,自然会有所偏颇。要是长生老人出面,也就起不到锻炼两人的作用。
当然,孙向景要是实在不争气,考之不中的话,长生老人背后还是会稍微用上一点点力量,也是在掂量他的分量之后,也要将这个方便给他,好为他日后发展做打算。
七月已是金秋,朝廷这一年也恰好举办了一次乡试。就这样,孙向景和惠博文双双在杭州参加了这次乡试,以期获取功名。
第九章 既有欢喜意
科考从来都是国之大事,除了殿试仅一天之外,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到五天不等,其中考核繁复无比,种类庞杂。而考生一旦进入考场之后,便如坐牢一般,独立于考场号房之中考试三天,吃住不得离开。
此时练武的好处也就表现了出来,孙向景和惠博文多少都有些武艺在身,孙向景还更加精深一些,自然能够通过运转内息,调节身体节律还短暂辟谷,只需适时地用些饮水,其余一应的进食排泄都可以避免,同时还能保持肉身和精神都在一个相对巅峰状态,却是比之一般的考生多了许多优势。
吕祖曾经有言,“只修性,不修命,此为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这句话固然是黄老家的丹道丹经,但是大道唯一,殊途同归,却也是一应地描述了世间道理。寻常读书人埋头苦读,饮食不周,五脏不调,肉体衰朽,纵是才思敏捷,亦是精神无力支撑思考,就如茶壶里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却是难以发挥正常。
吕祖所言之“性”、“祖性”二者,脱离丹道之后或可理解为“学问”以及“道理”,而“命”与“丹”,则是可理解作肉体。丹道之言,也就是教人保养肉身,活跃精神,二者并进,才能一举成功,所谓“入圣”。
就在这考场之中,普通读书人就比练武者要吃亏许多,故而其实当今朝堂之中,颇有不少出身武林门派之人,其实也是起一个江湖检视庙堂的作用。只不过这些人一旦入仕,就自然断绝了与师门的名分关系,个中因果纠缠,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为师门,为江湖,为百姓谋福祉者;也有一入公门深似海,世间只存我一身的背弃之徒,都是各自选择,一应师承也是不会追究的。
孙向景和惠博文两人参考,倒也是十分顺利,三日之后文章考题一应答完,随着一众考生出得贡院,除了稍微有些疲倦之外,其余情况倒是还好。而其余考生的精神状态,对比起两人来就是相差甚远,个个都是形销骨立,要么萎靡不振,要么亢奋难安,叫两人看着也是心中感叹,知道每年科考都有不少人在考场中发疯,却是真实不虚,也是这科考太过折磨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