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政府的昏聩和无能在赵进的侵夺上反应无疑,地方官僚的反应是既然没有侵犯到实际的利益,既然城市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既然地方上的有力人士没有任何反应,那么就没有任何事发生,何必多此一举,况且大家都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好处,流民的危机被解除,灰色收入大幅增加,为何要去阻止。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进在明帝国的核心地带成功的实现了割据,他用的法子看起来和明帝国的卫所制度并无区别,但却将这些人口利用的极为高效,更关键的是,赵进建立了庞大的工商业,酿酒业、铁业、纺织业、造船业、盐业以及等等等等,这些规模巨大的工场一方面为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另一方面在工场中做工的劳力会被训练,会适应纪律,他们之间优秀的会成为赵进体系的骨干,其他人会是合格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大汉帝国是个实用主义的帝国,他对典籍是持轻视态度,对传统中鄙视的吏学和工商之学则很推崇,大汉帝国初代的文武官员,大多出身于赵进的工场,大多在法理上曾是赵进的“奴隶”。
这些被明帝国抛弃的难民本来会猪狗不如的死去,他们稍有姿色的妻女会被当成牲畜一样的贩卖,但他们因为赵进的收容有了温饱,然后在新的体系内有了自己的富贵和价值,自然会对赵进忠心耿耿,成为大汉帝国最坚实的基础。
大汉太祖赵进研究(五)
几乎所有研究赵进心路历程的文章,到最后都会变成赵进成功事迹的展示,本文看起来也未能免俗。
一个十岁的少年,受过惊吓的十岁少年,接下来只在徐州这个穷苦荒僻的城市长大,活动范围没有离开居住的几条街道,他的父亲和叔父受过有限的教育,而且还偏向职业士兵,赵进如何能有后来的视野?
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王友山,大汉帝国文臣首席王兆靖的父亲,王友山是明帝国的进士,又做过御史,是明帝国的上层知识分子,这似乎是唯一的原因了,在没有文化风气的徐州,王友山是唯一一个和赵进亲近,并且有传授知识可能的饱学之士。
可按照王友山在明帝国前同事们的回忆,王友山为人正直,但也和当时很多上层知识分子一样,对明帝国很是忠诚,而且在那个时代,也看不出什么不忠诚的理由。
一个明帝国文官体系的受益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赵进有什么特殊的影响,而从赵进的成长历程来看,他很早就将明帝国视为对立者,或者用一些文艺作品的话说,将明帝国视为猎物。
这些年又有另外一种论点兴起,他们将赵进的父辈,也就是赵振堂和赵振兴两个人描写为明帝国武将世袭体制的受害者,赵家一直很仇视大明,或许赵进对这样的思想耳濡目染,受到影响。
还有人言之切切,说赵振兴在职业士兵的生涯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在这漫长而又精彩的生涯中,赵振兴积累了足够多的见识,或许形成了自己的判断,他又把这些传授给赵进,还影响了和赵进一同向他学习的陈昇、王兆靖等人,奠定了大汉帝国开国元勋们的思想基础。
这个论点看似合理,实际上传奇故事的成分颇重,一个地位不高的职业士兵,再怎么头脑清晰,也不太可能形成那么系统的认识,按照对明帝国军界的研究,赵振兴教育赵进等人忠君爱国的可能更大。
我们要注意到一件事,赵进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夺取了明帝国,然后就是永不停歇的扩张,从陆上从海上,大汉帝国对领地和港口的渴望超过了华夏世界任何一个时代,甚至超越了蒙元帝国,而且大汉帝国是如此的重商重利,他鼓励他的子民去占领华夏之外的土地,鼓励他的子民去赚取利益,用后来居上的庞大舰队和商船船队在世界各地买进卖出,打垮当地的产业,赚取当地一切值得赚取的。
这样的扩张和重利,和华夏世界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王友山和赵振兴对比同时代的同龄人来说,或许是见识广博,知识丰富,可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