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页

当然初期马恩斯的主要的工作是对思想的宣传,组织的扩展倒不算是当务之急。虽然国际主义不是什么受限制的东西,但如果满大街地发传单,或者跟干传销一样,必然就会很引起别人注意。要传播国际主义的思想就得先明白哪些人是比较直接的受众。

马恩斯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自己的现状和社会地位不满的人群,才能成为优质的反叛者和革命者。当年太祖在这上面就有很充分的认识。德意志地区现在的主要社会矛盾,实际上还是正在萌发的资本主义矛盾跟传统封建势力间的矛盾。当然资产阶级并不是国际主义天然的受众,他们唯利是图,会更加追求权力。当然国际主义中追求人人平等、人性解放和工商业发展的部分,跟资产阶级还是有契合点的。

而对于更广大的德意志劳动人民来说,国际主义会赋予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许诺更好的生活水平以及政治权利,这个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当然本身对物质上的改变应该是宣传中一个核心点。

不过要把宣传扩展到德意志广大农村地区还是不太容易的,尤其是德意志传统的封建体制,使得相当多的农民比较依附于封建领主,他们会受到更多来自封建领主的管控,当然他们天然上就是对这种人身依附和管控反对的,只要能够争取到他们,就能够得到支持。另一边则是日益强大起来的城市手工业者,相对来说这些人的宣传比较容易。

有着大唐财力支持的马恩斯其实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马恩斯利用金钱就很快在汉堡本地开设了一家学校。这家学校并不提供完整的大唐教育,他请的老师倒是大都是当地的教师,这些老师水平并不能算是多么高,不过也足够提供一些基础教育了。马恩斯也有一些来自大唐的初等教育教材,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比较高,也就是最多大唐小学初中层次。很多教师自己也不是很明白,不过照本宣科也不是不行。

这所学校为本地汉堡市民的子女提供教育,由于欧洲风气开放程度低,所以没有女学生。该学校为汉堡自由市市民子女提供的教育,是有补助的,很多经济条件比较窘迫的家庭无法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而这所学校则会帮助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上学。而短期内,显然这样对平民敞开大门的学校,不会受到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欢迎,实际上欧洲上流社会对子女的教育大多集中在教会学校或者比较高级的家庭教师。他们是不会愿意自己的子女跟普通平民一起上学的。

马恩斯第一批一共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都是8-14岁的少年人。除了教授他们文化知识之外,马恩斯一个相当重要的业务就是夹私货。这私货也就是国际主义了。年轻人的三观形成跟自己所受的教育有着莫大关系。一个天主教家庭出身的孩子,一般会比较虔诚和宗教化。教师对学生灌输的思想,虽说学生不一定会全盘接受老师传授的思想,但至少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学生本来也是一个比较进步激进的团体,国际主义的思想本来就具有进步性和先进性,简单来说就是又时髦又潮,学生们会拿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来装扮自身,当然当他们真心认同的时候,也不吝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马恩斯也不需要牺牲这些年轻的生命,他只是需要这些孩子在接受国际主义的思想后,然后作为火种,慢慢地将星星之火变成燎原大火。将来德意志国革党成立之后,会有相当一批人出自马恩斯的学校中,成为骨干,并且派到各地去发展新的组织。

而马恩斯的学校也不仅会开在汉堡,不莱梅、吕贝克、汉诺威等各大城市,他都会尝试开办同样的学校。在德意志开设学校的成本并不会很高,当地人对教育也比较重视。大唐能够提供充足的财力。再就是大唐对于德意志的布局,也并不是短时间的,马恩斯有着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慢慢地去培养德意志地区的国际主义思想氛围,以及发展国革党的组织。

以各种形式,马恩斯和同样受大唐指派的人们,潜移默化地在这里种下国际主义思想的种子。德意志是大唐进行渗透的核心地区之一,而其他地方也是相同的,只不过力度并未有这么大。

第421章 六海外领

暗流涌动下,大唐搞风搞雨,明面上的大唐同样强势得不得了。

1781年初,大唐原本只是派兵到暹罗去平定暹罗的内乱,但是这场军事行动很快就蔓延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不仅暹罗在两个月内完全落入了唐人的掌控,真腊也将政权交给了新成立的大唐海外领政府。刚登位不久的孟云挑战了唐人,但是很快他的国家甚至都要灭亡了。

唐军在七月就攻克了缅甸人的王都,并且在九月份势力发展到了下缅甸,控制了仰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也完全被唐军大和兵团所控制。一部分缅军的残兵向北退却,唐军便顺势攻入了北部土司控制的区域内,所过之处,土司们望风而降,表示臣服大唐。而孟云在兵败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只能带领势力向西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