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份奏折之前,就上过本章,反对荫封官,反对督抚兵备以军功铨叙,反对王府仪卫司旧人得到封官。总之他的奏折并不讨嘉靖喜欢,不过由于他同样不讨杨廷和喜欢,是以官还坐的稳当。
在杨承祖杀高全忠后,又发生了锦衣卫与五城兵马司的几起斗殴,在京师闹的乌烟瘴气,大臣们于锦衣卫这个机构多有微词。这么一份公开要求锦衣卫废除司法权的奏折,在这个时候送上来,就让嘉靖有点哭笑不得。怎么看,也让人觉得霍韬是受了什么人的摆布,出来做枪。
“杨新都在后面附了个夹片,倒是没说的这么偏激,不过还是要朕清查锦衣,淘汰冗员。好个淘汰冗员,按他的标准,整个卫所,怕是要剩不下几个人了。”
嘉靖恨恨的将那夹片拿出来,“这帮人,是摆明了欺朕年少无知,如果把厂卫尽废,朕又倚谁为心腹?到时候,朕就成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由的他们胡说八道,什么都无法知道。这个本,绝对不能准!”
杨承祖思考了片刻“万岁,这个本,其实倒不是不能准。您想一想,现在的锦衣卫,终归还是武宗遗留下来的旧人,不淘汰掉他们,又怎么换上您的心腹?”
“朕的心腹?朕哪来这么多的心腹?按杨廷和的说法,他裁撤锦衣,大概要裁撤近二十万人。大哥,你是知道的,如果锦衣卫真的裁掉二十万人,差不多也就剩个空架子,名存实亡。朕又到哪里,去找二十万个心腹。”
杨承祖微微一笑“天家,二十万心腹,这确实不好找。不过这二十万人如果被裁撤之后,就没了进项。臣是锦衣出身,对这里面的疾苦最是清楚,做官的日子可能好一点,下面做力士,校尉的,日子都难熬的很。很多人家里,没有隔宿之粮,如果没了这个差事,一家老小就要断顿。谁砸了他们的饭碗,谁就是他们的仇人,反过来,谁又让他们重新有了饭碗,谁就是他们的恩人。到那个时候,就算过去不是心腹,也成了心腹。”
“再者杨新都这个夹片上,还要裁撤占役恩荫,也就是只拿俸禄不干活混饭吃的。有这个资格的,谁没点关系?其中固然有一部分人已经不在朝廷,但是同样也有一部分人还在朝廷里做事,影响也还在。杨廷和这是逼的他们,倒向咱们一边,我只能说,杨阁,确实是个好人。”
“大哥,你的意思,朕明白了。”嘉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用手在奏折上敲了敲,“霍渭先,你这本上的有意思了,杨新都想要除掉朕的臂膀,没想到反为朕带来了帮手,好的很,好的很。那朕看来还要支持一下杨老先生了。”
“当然要支持,要把权力放给杨新都,让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多少权力,就给他多少权力。若非如此,又怎么能把事做的彻底?不过在那之前,臣得要先离开京师,免得惹火上身。”
嘉靖朝他身上打了一拳“大哥,你这用的好计谋,你这一走,这把火就只烧到了朱宸身上,他这位子就难坐了。不过从上次北虏围城的事,朕已经看他不顺眼,不过念他是个老人没动他。这回恩科,他儿子上赶着去考举人,简直不知所谓,难道锦衣卫这么好的地方,还养不了他儿子?既然那么喜欢做文官,那这个缇帅就不要做了。”
做一方首领的,也不是只有享受,该要担当的时候一样要有担当,该为部下扛雷时,也得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像裁撤锦衣冗员,压缩开支的事,于杨廷和的角度看,自然是减员增效,减少朝廷开支。可是于锦衣卫这个机构自身而言,那就是要砸自己的锅,断自己的生路。
再加上大明朝眼下的行事风格向来是顾头不顾定,这些人被裁撤之后,朝廷不会给什么安置手段或者补偿,大家都得去自谋生路靠自己活,那些官校如何能忍的了?做指挥使的,这个时候必然要冲出去,为自己的部下讨个说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住这个局面。
可是朱宸不管是能力还是性格,都做不出这样的事,最后怕是连象征性的抗争都没有就草草认栽。不用嘉靖下旨,他自己在这个位子上,就已经坐不下去。
杨承祖如果留在京里,怎么也得扛起这个责任出头护住自己这些儿郎部下,这个时候一走了之,就是事先甩锅。等到将来锦衣重建,再出来摘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