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页

待曹军完全撤退以后,荀攸向曹操说道:“主公这两日让士卒们减缓攻城,是否将希望寄托在城中副将投降的事情之上?”

曹操捋了捋胡须,说道:“郝昭与箕关副将不合之事,吾早有耳闻。”

“郝昭打其军棍,夺其兵权,此人心怀不满想要投降亦是情理之中,公达可是怀疑此乃诈降之计?”

荀攸思量了一阵,有些不确定地说道:“主公扣押的那人,攸也与他交谈过,根本没有看出丝毫破绽。”

“此人虽然碍于某种原因前来与主公报信,可是却并不想要投降主公,故此言语之中颇有不敬。”

“正是因为如此,攸反而觉得此人之言非常可信。假如敌将乃是诈降,也就不会露出这么明显的破绽了。”

曹操闻言抚掌笑道:“公达之言,与吾不谋而合。”

曹操此人疑心极重,若不是阿林那副不情不愿的样子,他还不见得会相信箕关副将,果真想要投降。

前段时间猛攻城池,曹军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为此曹操心疼不已。

如今既然有捷径可以攻破箕关,他也就没有必要,让麾下士卒白白前去送死了。

好在曹操本人智计百出,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这才没有一下子让曹军停止攻城,等候里应外合夺城。

若果真如此,郝昭见到曹军诡异的举动,难免不会心怀警惕,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副将献城失败。

曹操与荀攸聊了一阵,忽然感叹道:“郝昭守城无懈可击,若是攻破箕关能够劝降此人,该多好啊。”

不论史书如何评价曹操,然而他对于人才的渴望却是近乎狂热,不然也写不下《短歌行》那种诗了。

数万曹军被郝昭死死挡在城外,每次攻城都是伤亡惨重,曹操不但没有记恨郝昭,反而对他欣赏有加。

荀攸闻弦而知雅意,当即对曹操说道:“主公若是起了爱才之心,破城那日吩咐下去,活捉郝昭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