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页

新明史[校对版] 闪烁 3374 字 2022-10-21

“陛下,臣认为,遣散这些军人才是最好的办法。本来我们的经费就已经非常紧张了,没有必要再增加几十万人的编制。”陈懋看了一眼皇帝,“而且,现在帝国最需要人力的是工厂,将这些退役军人安顿在工厂里才能够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

朱祁钰长出了口气,说道:“这个道理,朕是明白的,不过,我们如果将所有的军人都遣散的话,这将严重的打击帝国百姓参军的积极性,毕竟,我们现在不需要更多的军人,但是我们今后难道就不需要军人了吗?”

“可是……”

“所以,我们必须要想个稳妥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朱祁钰压了压手,“这样吧,你派人去做一番调查,可以从退役军人中挑选一部分表现优异,而且能力确实出众的年轻军官,人数大概在五千人左右。当然,必须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要保证每一名年轻军官对帝国的忠诚性,以及他们实际能力确实超过了其他人。然后,由这五千人组成军官团,暂时编入近卫军,交给梁岳去训练。当然,其他人嘛,都按照规定遣散,当然,主要是做说服工作,尽量安排他们返回工厂。”

陈懋点了点头,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显然皇帝提出的这个办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帝国不缺军人,不过在帝国军队中,年轻的低级军官是非常紧俏的。当时,很多部队都缺乏优秀的低级军官。比如说在第五军,杨天奉就一直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低级军官,搞得他不得不临时在前线提拔一部分士兵,或者是军士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而实战已经证明了,在新的战术中,低级军官成为了军队中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一线战斗部队,基层军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军队的素质。同样的,基层军官在战斗中的伤亡率也是最高的,甚至超过了士兵的伤亡率。显然,皇帝成立这个军官团的目的就是要为远征储备人才,到时候,这些低级军官可以迅速的补充到其他部队去,以保证各部队的战斗力。

这也确实是朱祁钰的想法。如果遣散所有的退役军人的话,必然会打击这些退役军人的积极性,如果今后需要征召新的军人的话,那么退役军人就是最好的选择。同时,朱祁钰也知道,在新的战争模式下,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对低级军官的需要量都是很大的,他因此让陈懋成立了一所专门培训低级军官的军事院校。不过,这仍然无法满足战争的要求。在第五军这五年的战斗中,阵亡与伤残官兵中的四成都是基层军官!如果作战部队无法得到足够的基层军官的话,那么部队的战斗力就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后来,朱祁钰接见了军官团的代表,其中就有宋祖德少尉。朱祁钰当然记得这个人,当初,在日本镇压叛乱的时候,朱祁钰亲自为宋祖德颁发了金龙勋章,而宋祖德也是帝国第一个以普通士兵身份获得这种最高荣誉勋章的军人。在宋祖德退役的时候,他已经是少尉军官了。当然,这次,他又回到了军队,并且再次得到了皇帝的接见。

随后,按照朱祁钰的安排,这批军官全都被编入了近卫军,由梁岳安排的近卫军的教官负责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也成为了帝国的第一个军官团,而且被一直保留了下来。在绝大部分的时期内,军官团并不参加正面作战,而是作为预备力量,以补充各军团的军官损失。当然,军官团也不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正规作战,而且他们所参加的战斗都是最为艰苦的战斗,而军官团的战斗力,价值也正是在这些战斗中体现出来的!帝国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正是在军官团成立之后才名扬天下,后来,只要在有恶战的地方,就会出现“军官团”的身影,当然,在绝大部分时候,前线部队的“军官团”都是临时组建的,由低级军官,军士为主,是各军团中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

第十六节 劳动力问题

当远征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其中,很多都是朱祁钰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说是之前所不重视的。而且,很多根本就与远征作战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却将对帝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其中,社会劳动力的缺乏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显得非常的严重了。

帝国劳动力匮乏的问题一直就存在,特别是在景泰十五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整个社会欠缺的劳动力竟然达到了五百多万。而当时,明帝国的人口才一亿两千万左右,适合的劳动力(男性)在两千五百万左右。也就是说,整个明帝国缺少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显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劳动力欠缺已经成为了制约帝国发展的头号问题。

早在景泰八年的时候,就有大臣提交了奏章,希望通过鼓励生育的方式来增加社会劳动力。不过,朱祁钰直接就驳回了这个奏章,因为鼓励生育并不能在短时间之内见效,而且集中在这一期间出生的一代人将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从抚养,到今后的就业,这都将彻底的破坏帝国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显然,鼓励生育本身的坏处远远超过了好处。

景泰十二年,也就是在日本的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的那一年,又有大臣提出了通过引进国外劳动力,并且给予一些在帝国工作的外国劳工适当的社会地位的奏章。这直接催生了帝国从日本雇佣劳工的事情,不过,最后,朱祁钰仍然拒绝给予外国劳工作为帝国臣民的身份。在朱祁钰看来,如果大规模的引进劳工的话,这将改变帝国的社会结构,而且必然会对帝国的未来造成深远影响,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是非常难以预料的。

当然,大规模的引进劳工已经成为了一种解决帝国劳动力匮乏的主要手段。当时,从日本招募的廉价劳工,以及大量从南洋,西洋涌入帝国的劳工总量近五百万,这几乎填补了帝国劳动力的缺口。不过,从根本上讲问题还是很明显的,因为这些劳工在帝国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与肯定,随时面临着被驱逐出境的危险。而正因为这些劳工的身份不稳定,所以大部分工厂主都不愿意花钱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而且帝国相关的法规也严格限制了外国劳工所能够进入的行业,很多保护性的行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行业中,是不可能出现外国劳工的身影的。显然,这些外国劳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朱文正答应在半年之内准备好远征的作战物资的时候,他还真没有考虑到劳动力欠缺这个问题。本来,解决劳动力匮乏的部门是内务部,劳工部与工商部。而这基本上与国防部是没有关系的。另外,朱文正也确实不是这方面的人才,自然没有意识到劳动力匮乏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而当他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自然也就只能老实的向皇帝汇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