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大明船只也有优点,就是有平衡舵、水密隔舱,这些都利于远洋航行,抗沉没性好。
这个主要是因为大明的船只利用肋板来取代船只肋骨,但是船体结构却受到了限制,使得大明的帆船无法造成像西方帆船那样有两层以上的通甲板。
而西方帆船虽然没有采用水密隔舱技术,但是却大量使用了密集的肋骨,同时加厚了船板的厚度。
虽然抗沉性受到了影响,但是却通过密集粗大的肋骨,加强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形成了船体内通长的甲板。使得西方帆船装载货物量更大,同时方便在船上放置更多的火炮,也可以承受住火炮开火时巨大的后坐力。
而大明的主力战船,其实还是以冲角战、接舷战为主。虽有火器配备,却是少的可怜,只是沦为辅助使用。
这点就算后世的人,也能从《纪效新书治水兵篇》中得到印证。
书中记载了戚继光的水师情况,如果把一个水兵营中四艘福船、两艘海沧船和四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计有:大发熕一门、佛郎机炮四十门、碗口炮三十门、鸟铳六十八支等。
更为可笑的是,最具威力的大发熕,不能在船上直接发射,因为其反作用力会震裂船只。要把火炮吊到大船拖着的竹筏上面,然后才能再开炮。
这在战时,会有多大作用?钟进卫都不敢想。
而西洋人的战船,最大的有两千料以上。一般的战船都为五、六百料左右,每艏战船上配有三、四十门炮。
这种船结构坚固,操作灵活、火力强大。相对大明的最大战船只能安放两门大炮和若干小炮,两者火力根本无法比较。
另外大明和西方帆船还有一点区别很大,那就是船帆的应用,最终体现在船速上的区别。
大明帆船无一例外都采用了硬式船帆,这种硬式船帆的好处是调帆方便,升帆和落帆容易。船帆利用风向容易,而且效率高,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以较少的船员,便可以操作船帆。
但也因此要求更高的船桅,船帆也不能太宽。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了船只使用更大的船帆,船桅过高会影响到船只的稳定性。
而西方帆船则都是软质船帆,虽然利用风向没有大明帆船方便,效率也不算高,而且升帆落帆都很不方便,要使用大量的水手来进行操作,危险性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