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页

借天改明[校对版] 叫天 1569 字 2022-10-20

说完后,也不等王承恩答应,就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看这样安排可好?”

“好,好,陛下英明。”钟进卫觉得崇祯皇帝这个安排很不错,真心实意地拍了下皇上的马屁。

“那诸位臣工对于此次盐政革新,还有何建议要提?”崇祯皇帝问大家道。

“陛下,之前的仓钞,因为朝廷支付不出盐引,所以一直在跌价。如果朝廷宣布要增加食盐产量,事先得到消息的人会大肆买入跌价的仓钞,从而导致原仓钞持有者亏损严重,引发不满。因此,臣的意思是此盐政革新还需保密。等正式实施之后,再一举公布,不能先抄到邸报上去。”

温体仁对于朝堂上还在议论的事情,就被抄到邸报上传遍天下,甚至是各地军情汇报,也在第一时间传抄天下很是不满。借着这次机会,温体仁提出了保密的问题。

钟进卫倒是第一次听说古代朝廷上讨论的大事,会被随时报道出去。这大明也太先进了吧!

于是,钟进卫问温体仁怎么回事。温体仁就把他的不满都说了出来。

钟进卫大吃一惊,这,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吧。有些属于国家机密,怎么能传遍天下呢。

其实钟进卫不知道,在野的儒生不甘寂寞,经常对朝政国策发表议论。一则养声望,二则聚人气,拉帮结伙。最出格的事情,据说是崇祯皇帝后期,“复社”把周延儒重新运作上了首辅位置,然后提供清单,让他排除朝廷上不同政见者。由此,民间有一种说法,崇祯朝有两个皇帝,一个在紫禁城,一个在东南。

有此巨大的消息需求,出现了不少贩卖消息的人,比的是速度。又加上文官集团和在野的儒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来二去,崇祯皇帝还没知道的消息,就有可能被经手的官吏给泄露出去了。

东林党人那句有名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是没有背景的。但这些人往往没有从政经验或者实践经验,只会口头说说,还不用背责任,所以把舆论搅的一塌糊涂,影响了朝堂上的官员,甚至有一部分只会夸夸其谈的人通过这种积累起来的声望得以入朝当官,又把这种坏习惯带进了朝堂。最终落得满朝文武,能干实事的人没有几个。

钟进卫觉得这种情况放在后世成熟的民主社会,有各自政党纲领需求,代表一个阶级,一个地区的话,是个好事。

但现在大明朝,识字的才多少比例。那些在野的人代表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人,或者干脆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而胡乱抨击朝政。变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

但不能否认说这是后世政党的一个萌芽,钟进卫从温体仁的话开始思维发散,想得有点多,决定回去好好梳理下,看怎么引导会比较好。

不过,对于政策,军情的保密性,还是必须要说的,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也认为,温阁老说的有理。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政策,军情等类似非常重要的消息,需要注意保密。”

崇祯皇帝开始凝神听钟进卫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