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荣尚国堂而皇之的尝试很快失败。这时候,他方才在碰头会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将封存的部分固定资产出售给大华实业,从而盘活资产,购买新设备以扩张产能。
在90年代,扩张产能在国企中还是很有诱惑力的,无论是“做大做强”还是“多元化发展”,说的都是扩张。而不能扩张的国企,往往会陷入衰落和退步,所谓的抓大放小,理论上都会让央企活下来,但到了具体的企业头上,这还是一支悬在脑门上的利剑。
荣尚国的前期工作做的极好,很快征得了班子成员的同意,继而在正式会议上通过了决议。
接着,他才向上级机关报告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出售数亿美元资产的事儿不算小,可到了国家层面,就不是特别关心的话题了。
荣尚国亲自监督,用了几天时间,将所有的流程完成,然后找上了苏城。
……
“不行,我不赞成。”大华的投资项目都会经过季润之,他生怕苏城抹不开面子,立即否决道:“荣总拿出来的这些地产要么处于偏远的港口区,要么是郊区的仓库,流动性很差,价格也不便宜,与其购买中船重工的资产,我们不如直接从银行购买打包的抵押资产,更划算不说,问题也更少。”
荣尚国知道小鬼难缠,认真的道:“我们是准备拿这笔钱来扩张产能的。购入新的设备和生产线以后,中船能够给大华实业做更多的代工和配套,对双方都有好处不是?你们从银行购买抵押资产,不如从我们这里购买,让我们把资金灵活的应用起来。”
这就涉及到集团的业务发展了,季润之看向苏城。
“荣总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怎么交易,投资部可以多提点意见。”苏城自然要狠狠的压价,这可不是几十万几百万的交易,而是数十亿元的交易。就算是和国家做生意,也没有对方要多少就给多少的道理。
而且,荣尚国拿到钱以后,也不会将资金上缴国家,更不会全部用来购买设备,其中免不了要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员工的福利支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国企和日本的企业其实很像,都是为了企业员工而奋斗的,股东得到的利益是远远不如美式企业的。
季润之则是极职业的经理人,得到苏城的授权,立刻拿捏了起来,道:“我会立刻组织人手进行评估,但我不得不说明,以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中船必须在市场价格上的基础上进行打折,我们才有谈下去的基础。”
“对大客户,打折也不是不行……”荣尚国他们早就有了共识。毕竟,现在的中国并不像是十多年以后那样,人民币资产暴涨,地皮价格高昂。在1994年,别说是二三十亿元的土地打包出售了,两三亿元的地产交易都是大宗,还不及后世一个三级城镇的中型土地交易规模。
苏城却有自己的想法,听着两个人的对话,立刻警觉的道:“打折要有理由,不能随便打折。”
季润之恨不得翻个白眼,半是调笑半是提醒的道:“苏董,咱俩不该是一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