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页

“我去!”董壮立即答道。

步兵在一边看着叶真三言两语便糊弄得这个董壮心甘情愿地去河套,不由抿嘴微笑,看着董壮被几个士兵押了下去,他不由笑道:“这个董壮倒是一个当兵的好料子,到了河套,如果用心,用不了多久,说不定便有出头之日,过个几年能活着回来的话,不定就是我们的同僚了。”

“这家伙朴实而又聪敏,心思也灵动,好好培养一番,不定能有大成就的。”叶真笑道:“就算他没什么大成就,这家伙到了河套去屯田,那也是一把好手啊!”

渔阳郡城,檀锋终于回过气儿来了,征东军拿下了安陆之后,并没有再追着他打,看来征东军并没有彻底撕破脸皮的打算,他们只是想控制安陆,控制安陆铁矿,这一战,损失了五千刚练出来的精兵,但总算是将渔阳郡兵尚剩下的两万余人纳入到了怀中,同时,渔阳改郡县而纳入朝廷直管,也算是落下停来,总算是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与征东军的恩怨,眼下却还要放一放,总有彻底清算的那一天。现在,檀锋最重要的就是将渔阳郡彻底稳定下来,其次,便是要支持周玉与齐国田单的这一场战争,自己这里可以输,但周玉那里,却是万万不能输的。

十天过后,檀锋带着姜大维夫妇两人以及他们还只有几个月的孩子返回蓟城,随即姜大维上表燕王,声称拥护燕王的改制,将渔阳郡交还朝廷。燕王姬平大喜之余,封姜大维为候,赐府第于蓟城。

至此,渔阳之变算是落下帷幕,檀锋虽所有失,但必竟得回了渔阳,征东府天下掉馅饼,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举控制安陆,将渔阳郡最重要的铁矿拿到了手中,触角甚至探过了吕梁山,进可攻退可守,算是最大的赢家。而最惨的莫过于赵国了,算计渔阳不得,却被檀锋利用,挑起了内乱,赵王无极与公子兰正式反目,赵牧欲亲赴代郡,却为赵王所阻,赵无极仍旧担心赵牧与子兰的私人交情,勒令赵牧回邯郸主持大局,讨伐子兰的重任,竟然再一次落到了赵杞的身上。

第632章 第一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站在辽河边上,高远看着辽河之上,已经渐渐成形的勾通辽河两岸的大桥,不由诗兴大发,通口而出便吟诵出前世两句天下皆知的诗句,不过这两句诗显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无论是高远身边的武将也好,还是文官也罢,都只当是高远随口而言,没有任何一个跳出来拍拍他的马屁,这不免让他感到有些扫兴。

从三个月以前击败宇文恪之后,高远便利用宇文恪过河时所搭的浮桥为基础,开始修建勾通两岸的大桥,桥虽然是木制的,但要跨起几十近百米的宽度,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仍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一根根参天巨木被从遥远的地方拉到这里,深深地打进水下做为基桩,无数的水猫子潜入水下,将一根根基桩又用横木牢牢地钉在一起,历时一月,方才完成最基本的工作,接下来的便是桥的主体工程,上万人忙活了近两个月,总算抢在下雪前完成了水下的工作,现在终于开始铺木板了。一旦这最后的工作完成,这大桥便算是完工了。

“这应当是辽河上的第一座桥吧?”马鞭戟指着河上那雄伟的工程,高远心中不乏得意。

“是,都督,这的确是辽河自古以来的第一座大桥。有了它,对于我们经略河套可是大有裨益。”刚刚从积石城调来的范登科点头道。

范登科,琅琊郡人,是叶菁儿嫁给高远时,作为所有工匠的管理者一起被送到辽西的,现在,他已经被任命为征东府河套郡的长史,专门负责屯田工作,对于一个曾经管理过数万工匠的他来说,管理屯田,倒也不是什么麻烦事。

“登科,到今日为止,河套郡已经有移民多少户了?”高远盘腿走在了已经枯黄的草地之上,转头问道。

“根据下官旬日前的统计,如今河套郡已有民户三万户,其中工匠两万户,主要依附于征东军修建大雁城,随同这些工匠而来的家人,除开屯田之外,也帮着做些杂事,而专门移民而来的屯田户现在有一万户,这些人大都来自燕,赵等地,基本上拖家带口,他们对于屯田的热情很高。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屯田户中,居然有六百零三户来自秦国。”范登科摇头道:“秦国乃当世头号大国,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抛弃了秦人的身份,不远千里到河套平原来屯田。”

高远哼了一声,“秦国的确是当世第一大国,但你以为他们的老百姓便很富么?错了,他们的老百姓穷得很,其中穷得没饭吃的人,只怕比我们燕国还要多,我们这里免费分田,提供农具,牲畜,免人头税,头三年只要他们交屯田所得的一半,然后每年递减一成,这样的好事,在其它地方哪里会有?在河套,只要人够勤劳,三五年之后,挣一个小康之家,轻而易举。”

“都督!”高远身边的许原道:“虽然如此说,但末将觉得,还是要严查这些人,我担心这些人中,有秦人的奸细,也许不止是秦人,或者还有赵人,燕人,我们在河套这么大的动作,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既然知道,就不可能不掺沙子,我们的军政系统严密,来源也较为单纯,想要掺沙子,这些屯田户便是最佳的选择。虽然说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总是让人觉得心里不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