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页

片刻后李秀成还是被叫了进去,李开芳做的事情李秀成是知道的,首先向皇帝密报的就有他一个,李秀成知道李开芳这样做迟早有一天会出问题的,没想到皇帝就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能等。虽然李秀成也不希望看到老兄弟倒下,但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军中的安稳,有时候他也身不由己。

李秀成在宫中待了一个多时辰,离宫后他马上返回了京畿卫戍司令部去,当天晚上李秀成召集了在京的诸将,当众宣布了京城进入戒备状态的命令。同时,内阁总政治部派出了十多名特使奔赴各大军区,与此同时总政治部的军令也在同一时间以电报、信鸽等方式传递出去……

1865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中,日本幕府发动了第二次对倒幕派的战争,中国首次派遣了军事顾问团参与其中,英国不甘示弱也派遣了相同的顾问团参与倒幕派,然后几方列强用日本的钱和人在日本的土地上开动战争,赚取财富的同时,将日本彻底拖入了内战的深渊。

在美国,南北内战因为也有列强参与,导致战争愈演愈烈,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反而更有趋势朝着分裂成两个国家前行。而在欧洲,继承普鲁士皇位的威廉一世在首相俾斯麦的辅佐下,完成了战争准备,开始对丹麦和奥地利用兵,拉开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之战。

而在远东的太平天国内部,一场建国后的政治风波也开始了,以李开芳为首的西殿老兄弟一党遭到了政治清洗,李开芳被迫递交辞呈,随后就被已经由白泽堂和情报司合并成的内务部带走,受到牵连的还有吉文元、朱锡能等西殿老兄弟党的人。而从中查出由李开芳一手提拔的不符合军衔授勋的人共计三百多人,全部都予以开除军籍处理,但凡查出有其他犯罪事实的,都一并按照法律制裁。

随后太平天国总政治部在全军开展风气整肃运动,提出的口号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应该远离政治”,在这个口号的倡导下,很多军人纷纷退出了各自组建的俱乐部或是老乡会,军中风气得到整治。

国防部长一职则由李鸿章接任,李鸿章这个人有能力,在军中没有什么太深的根基,交给他出任这个职位,让皇帝本人很是放心。

虽然太平天国调整了军队的思想,但民间舆论却没有消停,萧云贵和洪韵儿还是有些低估了两百多年来对于满清统治的那口怨气。民间对于内阁过分优待满清皇室的传言甚嚣尘上,不绝于耳,特别是京城满清的遗老遗少们,这些人一早就把分到的那点银子、土地和房产都败光了,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拜前清皇室一家所赐,要不是他们投降将满清江山卖掉,他们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三个月后,京城的军队接触了戒备,但民间的舆论却没有停止,奕譞的醇亲王府前经常有聚众示威的人群聚集,他们都是打着爱国的旗号来的,要求满清皇室滚出京城去……

第七百五十章 东方之兴

每朝每代其实都离不开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李开芳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从李开芳开始,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稳定,军政分家以及政治领导军事的观念转变得到了升华,这正是萧云贵想要的。

至于针对前清皇室的不和谐声音也只是萧云贵利用的一个工具,军中的不满之声被打压了下去,但民间的声音萧云贵却没有理会,他还需要继续利用这个声音做一些事情。

对于前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和旗民们来说,这些人常年不事生产,虽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但还有不少人隐藏在民间,他们卖光了所有分到的东西,然后还是没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些人就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是前清余孽,他们不会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他们就必须被清除掉,而引导他们去聚众闹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其二就是前清皇室的余威还在,此前善待他们是因为萧云贵需要利用他们去招降蒙古、西藏、新疆、关外等地的前清势力,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收复数年之久了,留下他们已经没有太大的用处,反而有些极端之人开始妄想着利用前清皇室做些文章,甚至这些人捣鼓出一个什么“反汉复清”的组织来。于是前清皇室、醇亲王府这些人就成了另一个不稳定因素,因此也需要被消灭。但萧云贵不愿意自己动手坏了名声,他也担心做得太明显了,蒙古这些地方会有不满的声音发出,因此借刀杀人是最好的结果。

最后一点就是通过这次事件彻底终结民间对于前清皇室的怨恨,认为新朝对于前清皇室太过优待的怨恨之声其实一直没有停下过,人们需要一个宣泄口来发泄,或许真的到了必须发泄的当口了。而那位醇王爷奕譞的所作所为则给了各方面一个非常好的借口,于是醇亲王府就不可避免的坐到了火山口上。

1865年9月19日上午,聚集在醇亲王府外示威游行的民众达到了三万多人之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了个水泄不通。就在民众们群情激奋的时候,醇王府的人做了一件蠢事,据说是一名府内管事大喇喇的走出大门想要外出采购东西,但被民众们拦住,随后口角之中,那名管事居然先动了手,于是彻底点燃了民众们的怒火。围在前面的数千民众开始冲击王府大门,而在这个时候维持秩序的警察居然悄悄的后退了,结果民众就这样冲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