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城六七里长的江岸上,二十多年前陈化成部清军在这里抵抗过英军的入侵,后来太平军一直在加固这里的沿岸炮台,原来西岸筑土塘炮台26座,既可御敌,又能藏身,俨如一道长城。后来太平军用花岗石于长条青石做了炮台加固,外面还是覆上厚厚的黄土,看起来还是土制结构的炮台,内里一共安炮154门,统称西炮台。在吴淞口的东岸筑有一略成圆形的炮台,也是花岗岩石结构,安炮57门,称为东炮台。
下午一时许,英军战舰奥狄莎号抢先开始了火炮的齐射,打响了联军返回上海的第一炮。但开打前,联军上下对上海的情况一无所知,更不知道有多少太平军在这里等待着他们……
第六百六十二章 义民可用
杭州东园僧舍内,一名六十余岁的老者身着僧袍端坐于蒲团之上,脑后辫发已去,已经剃光了满头的白发,眼眉低垂,手持念珠,口中不断的念念有词。
屋外沙弥进屋道:“承贯居士,太平西王娘来访。”那老居士哦了一声道:“吾亲往相接。”
正准备从蒲团上起身之时,几名女子已经入内来,当先一名女子宽大袍服,满头秀发自然垂着,进屋便微笑道:“不牢承贯居士相接,我等不请自来,打扰居士清修了。”
那老居士呵呵笑了起来道:“方外之人割舍不下世间凡俗,避世清修只乃托辞而已,宣娇小友老是以此取笑老夫。”
那女子正是太平天国西王娘洪宣娇,她此刻已经是大腹便便,虽有宽大袍服遮掩但依旧看得出她身怀六甲,只见她笑了笑说道:“魏源老先生乃当今第一开眼看世界之人,我等后学晚辈怎敢取笑您呢?”
那僧舍中蒲团上的老居士正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1853年他那时还任满清高邮知州,随后因“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其后虽满清复了他的职,但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潜心学佛,法名承贯,游历扬州、苏杭各大名寺。
当时扬州、苏杭等地一一被太平军攻陷,西王主政之后更是一片清明善政,保护各派信仰,魏源就熄了回老家湖南的念头,安心在杭州东园静修。后来西王娘慕名而来,几番交谈之后,便结为忘年之交。
魏源呵呵笑了笑指着几张八仙椅道:“大家坐下说话吧,小友身怀六甲为何不在天京静养,跑这老远来看老夫,所为何事?”
西王娘微微一笑,向身后招了招手,她身后跟着主持诏书衙的傅善祥,只见傅善祥从背后的背包中取出几卷书册来交给魏源,魏源凝目看时只见上面书写着《净土四经》。
“老居士,这是您老近年辑略的佛门经传《净土四经》,已经由天国诏书衙校版刊印完毕,今日带来与您老检阅。”洪韵儿还是笑眯眯的说着。
魏源大喜之下翻看了几页,果然是自己晚年辑略的《净土四经》,当下呵呵笑道:“老夫还以为有生之年看不到此经书刊行天下了,想不到天国书局还能令老夫看到,真是于愿足矣。天国虽以太平基督教立国,但能海纳百川,佛道儒清真各家都能流传书著,真乃宽容。只是为了此经书,让西王娘专门跑一趟杭州,老夫于心何忍。”
洪韵儿笑了笑,吐了吐舌头道:“其实也不是专门送书来的,苏杭天京铁路贯通,我是来观礼的。”一旁傅善祥笑着道:“还有西王娘在天京静养太久,憋闷得慌,想出来走走。”
洪韵儿被傅善祥揭了底,俏脸微红笑道:“知我者,傅姑娘也。”众人一起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