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最后,笔者以疑问的语气道:“……今曹丕篡位,贬先帝为山阳公。在此汉祀将终之时,国师是否会一如以往兴师讨逆?若国师出兵,君等是否愿从,同为大义而战?”
张飞看这篇文章以疑问结尾,不由疑惑道:“国师这是何意?究竟发不发兵?”
关羽道:“三弟何必多此一问。文中从头至尾称曹丕为篡逆之贼,赞伏完、祖弼之忠义。虽以问句结尾,实则激励军民一心讨贼。”
刘备闻言道:“云长所言是也!军师以为我等该当如何?”
诸葛亮自从看完这篇文章便沉默不语。这些年交州的报纸他是一份也没落下,每看完一份便对南烨的才华惊叹不已。诸葛亮能自比管仲乐毅也是极为高傲之人,轻易不会服人。可是对于南烨他却不得不服。不论是南烨诗文中表现出的才华,还是南烨通过报纸宣传公布的各种政令,都让诸葛亮感到震惊。光是南烨通过报纸造势的手段,就让诸葛亮真心佩服。
熟悉南烨宣传手法的诸葛亮一眼便看出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战前动员令,可让军民同仇敌忾,一心伐曹。别以为古人不懂的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在孙子兵法五事中便提到:天、地、道、将、法。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利,将是指将领,法是指军法,而这道便是指道义。只有出师有名,让民众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才能军民一心,士气高昂。这一点没人能比南烨做的更好。
让诸葛亮感到奇怪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宣称刘协已死,更没有一点为南烨登基造势的意思。这让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莫非天下还真有不愿做皇帝的诸侯?还是说南烨真的心向汉室?
刘备很少遇到诸葛亮在议事的时候愣神,不由又问了一句:“孔明先生可是有何疑难之处?”
诸葛亮听刘备点名,这才将心中疑团放在一边,回过神道:“国师出兵之事再无疑虑。报纸中又明言先帝未亡。主公切不可此时继位登基,当遣使与国师共议出兵之事。”
第782章 曹丕废帝篡炎刘 南烨仗义再兴兵(5)
南烨这几年虽说一直韬光养晦闭门不出,可是却一直关注着天下大势。不知情者都会以为南烨迷恋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一心著书立说。只有知情者才知道南烨不过是静待风云变幻。
当然南烨麾下的一群文武也没闲着,陆地上没仗好打,大海中却有的是地盘可占。菲律宾、印尼群岛、澳洲等地通通成了南烨的地盘。只不过这些地方还都是不毛之地,要想发展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和更多的人口,所以南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发展中原大陆的各个州郡。
得到辽东之地便沾沾自喜篡位称帝的曹丕假如知道南烨这些年得到的地盘加起来比整个大汉朝还大,也不知会做何感想。不过他的称帝之举,倒是让南烨看到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南烨利用报纸大造舆论确实是为了出兵北伐做准备,而他之所以没有马上动兵则是在等人来请。果不其然,报纸上的消息刊登不到一月工夫,刘备和孙权的使者便都到了交州。
刘备派来的是简雍,孙权派来的则是鲁肃。从二人使者的人选上看,孙权似乎更重视这次合作,毕竟鲁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吴四都督之一。不过刘备派简雍来却是自有考量。一是因为诸葛亮实在脱不开身,二是因为简雍是刘备的老臣子,黄巾起义时就与南烨打过交道,也算是一张人情牌。刘备心中清楚,面对南烨,人情有时要比计略更好用。
南烨自然知道孙、刘两家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所以并未安排两家使者一同来见,而是分别会见了两家使臣,想听听他们都有何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