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没再给皇帝陛下浇冷水,那除了在打了败仗之后,显示他的先见之明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反而会招致更多的麻烦。
太过多嘴的人,在朝堂上永远都站不住脚,朝臣们的聪明劲儿,从来都是藏在心里面的,赵石显然渐渐的开始明白这个道理了。
而归义王大婚的时日也渐渐临近,皇帝陛下这里有些犹豫,他召赵石入宫,其实不是为了朝臣参劾晋国公在国武监闹腾的太凶的事情,而是他想改主意,令太子李珀出使吐蕃低地,为归义王赐婚。
这么做,一来是因为攻伐后周的战事临近,大将军赵石坐镇京师的话,会让人安心,又可就近参议军事,二来呢,他觉着应该让太子李珀出去走走,见识一下长安之外的风物,开阔一下眼界。
赵石想了想,并未反驳什么,只是道了一句,全凭陛下做主,不过,他还加了一句,陛下应该知晓,归义王很可能要对吐蕃高地动兵,太子到时……
于是,皇帝陛下沉默了下来,太子毕竟年幼,出使吐蕃低地,也许不会出什么差错,但正逢归义王对高地用兵,那么太子一行便有些尴尬了。
为显大秦强盛,太子表现必定不能软弱,更不能袖手旁观,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分寸了,太子能不能做好,显示出大秦太子的气度,让番邦臣服,就显得很重要。
其实不用问了,方当幼龄的太子毫无疑问没有这个能力,展现不出那样高明的手腕,那么也许只能随军去高地。
兵凶战危之下,太子之安危,实在让人忧虑……
再有一个,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太子年幼,路途又如此遥远,去到不毛之地,一旦病倒了,那是去赐婚呢还是去给归义王添堵?
第1352章 禁军
隔了一日,皇帝陛下终于做出了决定……
晋晋国公赵石为太子少保,与太子一同出京,西去吐蕃低地,为归义王李匪赐婚。
是的,皇帝陛下还是决定,让太子趁机出京磨砺一番,有勇冠三军的大将军赵石在畔,也不怕太子出京遭遇什么刀兵之险。
还派了四个御医随行,两个比较年轻,会留在吐蕃低地,以示朝廷对归义王的恩宠,两个老些的,则是为太子着想,别病倒在半途之上。
赵石这里也无不可,太子少保这个头衔,当年他就有过,应该是教导太子武事的老师,但话虽这样说,其实很多前方重将,都会挂上这个虚衔,以示朝廷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