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页

飞机安装了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使用visol和sv-stoff两种燃料进行混合(两种燃料的配比为1:3,其中sv-stoff是visol的氧化剂)。

飞机从它的运输卡车上垂直发射。在发射后,飞行员将会独立操作飞机,并将用辅助燃烧室把飞机的状态改为平飞,进入巡航状态。在对目标进行攻击后,飞机将滑翔返回降落场降落。当然同样未能投产。

八、超音速火箭动力飞机

1940年初,德国滑翔机研究所(deutsches forschungsstitutfur segelfg,以下简称dfs)着手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达到超音速飞行。由于当时只有火箭发动机能够提供足够强劲的动力,为了突破音障,只有一条可行的办法:设计在高空飞行的新型火箭动力飞机。

由于dfs228将在高空飞行,因此必须拥有增压座舱。最初时,为了减轻整机重量,dfs原本准备给增压座舱采用木质材料。但木质增压舱在测试中难以承受巨大压力,出现了破裂情况,因此后来dfs还是把增压座舱改为了金属材料。而且,机头部分为双层结构,还采用了铝薄膜。

在dfs228的设计方案中,对于飞行员的驾驶姿态产生过巨大变化。首架dfs228v1原型机上采用的是常规飞行员的坐姿驾驶状态,但为了不影响机头部分的光滑外形以及提供给飞行员更良好的视野,第二架dfs228v2原型机被改为了俯卧式驾驶姿态。dfs转而将驾驶员座椅更换为一副可调节水平角度的卧板,飞行员可以俯卧于其上操控飞行。所有控制、供氧以及驾驶舱设备也从机头前部转移到机头后部于机身中部的挡板上,它们实际上起到了减小增压舱体积的作用,也有利于改善密封性。另外,机头部所有透明部件全部由双层树脂玻璃构成。两层之间有温暖的循环气流,以防止树脂玻璃结霜。

dfs228采用了一种十分新奇有趣的飞行方式:它先被安装在道尼尔(dornier)do217型轰炸机上形成背负式联体机(还有一种备选方案是将dfs228当成滑翔机由do217型轰炸机牵引飞行),一同飞到10,000米(32,808英尺)高空后,dfs228的火箭发动机将点火并脱离do217型轰炸机,依靠其提供的推进力爬升到23,000米至25,000米(75,460英尺至82,021英尺)的高空。此后,dfs228将保持在此高度飞行到侦察目标上空后进行拍照,待任务完成燃料耗尽时,开始进行远距离滑翔飞行,返回基地。

dfs228最为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一套爆炸脱离式逃生装置。万一在高空飞行中突发紧急事故,飞行员可以引爆增压舱与机身相连处的4个爆炸性螺栓,使整个机头增压舱(包含所有维持飞行员生命的系统)与机身脱离。另外,在增压舱内压力下降至一个预设的最低值时,4个爆炸性螺栓也会自动发生爆炸,让增压舱脱离。(请注意机头与机身的接缝)脱离后,增压舱会自动放出一个降落伞,减缓下降速度并增加平稳性。在下降至安全高度后,压缩气体将把飞行员推出舱外,飞行员随即打开自己随身的降落伞,最终安全着陆。在战后,苏联曾经对缴获的dfs346火箭动力试验机上类似的逃生装置进行了成功的测试,并对其大加赞赏。

dfs打算将计划分为3步走:

1)研制并测试增压座舱,以便解决飞行员能在高空状态下飞行并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问题;

2)进一步寻找出适合超音速飞行时的机翼后掠角度,dfs此时已经获得了亨克尔(hekel)-1068设计方案,从中获取了多种有关后掠翼的资料数据;

3)结合以上两部分的研究成果,切实地研制出一种超音速飞机,计划命名为“dfs346”。

真正致命的大问题出在发动机上。沃尔特hwk509a-1或hwk509a-2型火箭发动机仅仅只能维持很短的飞行时间,而且在极端高空和极低气温的情况下,火箭发动机的真空管会出现冻结现象。当然,德国人一直在继续开发新型火箭发动机,也许很快就会拥有以甲醇和氧气作为燃料的加热系统,能够在低温状态下稳定地工作。那样地话,dfs228的研制工作就会出现突破性进展,dfs的原先的“3步走”计划也许就能顺利地向第2步和第3步发展。但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这些都永远成为了泡影。

九、子母机

德国goari's aradoare-377a槲寄生子母机。

攻击方式很有意思,和很多人想象不同,母机是上面这个小的he162火蜥蜴喷气机,底下挂载的这个大家伙是装满炸药的子机。用于攻击敌军大型目标诸如桥梁之类。接近目标时作为母机的火蜥蜴抛下子机,然后发送无线电信号,巨大的子机按照接收的无线电飞向目标,母机的飞行员随时根据子机的航向调整其航线撞向目标。

十、垂直起降截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