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页

入夜,64架德军运输机低空进入萨克森东部和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西部地区。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困扰,苏军在机载雷达方面迟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夜间拦截能力依然十分薄弱,这些德国运输机非常顺利地把32支伞兵突击队送到了战线后方。尽管德国军队所配备的直升机因投入主要战场而无暇担负运输装备的任务,伞兵们获准启用各处秘密储备物资,并且得到了正规游击部队的配合,袭击、阻截苏军后援部队在他们眼里也早已是熟门熟路的活计。带着十足的信心,德国伞兵们大都按时抵达了预定作战地区,他们连夜布置雷阵和反坦克伏击圈,有些位置靠前的当晚就与苏军增援部队交上了火。按照以往经验,伞兵们可以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敌人晕头转向、进退两难,但是这一次,德意志的空降精英们发现自己很难游刃有余地施展战斗技巧。为苏军装甲纵队打头的扫雷坦克模样丑陋,清扫地雷的效率却是一流,随同坦克行进的车辆居然搭载了防空探照灯,只要对手一出现,他们就会用炫目的光柱进行搜索,而苏军士兵简直就像是性格暴烈的马蜂,不论对手是从村庄、树林还是田野发动袭击,只要探照灯锁定目标的大致方位,他们便不顾一切地进行攻击,直至将袭击者消灭或是远远驱逐出危险范围。除此之外,德军伞兵们还遭到了苏军战机的攻击,夜间飞行的伊尔-2在地面部队的光焰指引下大量投掷子母弹,而且一架强击机所携带的子母弹就能够造成大面积的杀伤!

深入敌后的第一批德国伞兵表现乏善可陈,赶在黎明之前,德军运输机又投下了第二批伞兵,重点破坏罗斯托克至汉堡和柏林至汉堡这两条交通主线。由于夜间空降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天亮之前只有大约一半伞兵抵达了目标地域,他们对易北河支流上的三座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发动袭击,这些早先遭到爆破的桥梁已被苏军修复,并且有苏军卫戍部队驻防。战斗中,德军伞兵们攻占了两座公路桥并成功实施了破坏,按照常理,在这两座桥得到修复之前,苏军车辆只能涉水渡河,行进效率将大打折扣,可是天亮之后,留在附近窥探情况的德军伞兵发现苏军只用了不到四十分钟即恢复了道路畅通,在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便是苏军的机械化架桥车辆。不仅如此,苏军还用坦克、装甲车以及高射炮加强了这些桥梁的保护,并派出摩托化分队在周边展开搜索,使得德军伞兵突击队疲于藏身而无从发动二次袭击。

明朗的阳光照耀大地,在德国北部的沃野上,两支数量惊人的苏军机械化部队正向汉堡和不莱梅疾进,不但是德国的伞兵部队难以迟滞他们的步伐,当苏军的重兵集团进入萨克森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后,营、团规模的德军快速部队也难以牵制住他们的进军势头——苏军官兵以善于吸取战场经验教训而闻名,经过前面两场战役的羞辱,他们遇到德军袭扰阻击部队时不再整队停止前进,而是专门分派出精锐战斗部队投入反击,余下部队强行推进,一旦出现坦克车辆阻塞道路,后续部队会毫不犹豫地动用爆破手段。凭借冷酷而果断的方式,苏军机械化兵团在德国腹地保证了每天150公里以上的行军速度,其装甲先锋抵达汉堡近郊的时间比德国人的预期提前了足足30个小时!

不期而至的钢铁碰撞发生在德军对苏军波罗的海方面军主力形成包围之势的第二天中午,地点是汉堡以东、易北河北岸的格林德,它距离汉堡市中心只有20公里,紧靠从东方和东北方进入汉堡的道路汇合点,部署在这里的德军扼住了苏军部队进出汉堡的主要通道,而这也是“不莱梅包围圈”右翼最外侧的支点。在这之前的14个小时里,汉堡城内及外围的苏军部队三度进攻格林德,不论夜战还是昼战都被德军狠狠击退。赢得连胜的德国部队仅有一团又一营兵力,即德国陆军第29反坦克团和第102独立坦克营。虽然配以德国陆军的番号,前者是在帝国近卫军第29反坦克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者则是帝国大本营直属第2突击坦克营——帝国军队最精锐的坦克部队之一。这个营以16辆标准配置的黑豹坦克为核心力量,它们多数由帝国在阿根廷和西班牙建立的工厂生产,零部件自产率在60左右,其余部件需借拖拉机名义从其他国家进口,整体战斗力与二战末期的黑豹型号相当,性能虽不足以对抗苏军新近列装的t-54主战坦克,凭借良好的步坦协同和灵活的战术运用而有不俗的表现;该营所配备的另外二十多辆战车均为经过改装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原有配置已无法威胁苏军坦克的三号坦克拆去主炮改以制导反坦克火箭弹为主要武器,四号坦克保留了长管75毫米炮,并在炮塔两侧加装了非制导火箭弹发射器。

率先进入格林德的苏军坦克部队隶属于近卫红旗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坦克第3军,苏军进攻德国之初,该坦克军被列入总预备队,后调入波罗的海方面军作战,堪称最精锐的预备部队。双方交手之前,德军侦察部队已发现苏军坦克纵队踪迹,苏军指挥官亦从友军那里获知格林德有敌军劲旅驻守,打的其实都是有准备之仗。处于防御位置的德军部队以第29反坦克团在正面吸引对手注意力,第102独立坦克营利用地形实施迂回,苏军则以装甲侦察连在前探路,坦克团主力部队在后跟进。战斗的第一个回合,双方航空部队都没来得及插手,德军抢先开火,仅用十分钟时间便消灭了苏军装甲侦察连,并由第102独立坦克营的四号坦克边后撤边发射火箭弹,以此吸引苏军主力,覆盖伪装布的黑豹和三号坦克则在路旁隐蔽待机。如若后面的苏军坦克径直向前,必然在进攻途中遭到黑豹和三号坦克的侧翼伏击,但苏联人采取了更为稳妥的进攻方式,他们的坦克以楔形梯队交替掩护前进,并且得到了步兵的密切协同,同时派出分遣队在外围佯动策应。由此一来,埋伏在侧面的德军坦克虽然击毁了二十多辆苏军战车,迫于苏军步兵的果敢推进和后续部队的策应,它们主动撤出战斗重新集结。

战斗第二个回合,苏军呼叫了战机支援,并且集结了更多的兵力投入进攻,格林德的德国军队已处于一比三的劣势,而且跨越易北河的桥梁也屡遭苏军战机攻击。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德军的战斗尖子们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头脑,他们佯装后撤,半途给对手来了场漂亮的阻击战,以1辆黑豹和1辆四号坦克的代价击毁了9辆t-3485坦克,由此将格林德之战投入夜间决斗。在第102坦克营,所有的黑豹坦克都装备了红外夜视仪,而苏军近卫第3坦克军的两大主力坦克团也有三分之一的车辆装备了夜视器材,还有多台车载大功率探照灯。德军官兵信心充沛地投入夜战,他们很快将苏军逐出格林德,第102独立坦克营乘胜追击,但对手的谨慎打法使得他们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包围圈外,苏军各路重兵星夜兼程、强势逼近,而在不莱梅一线,由守转攻的德国军队未能如期突破被围苏军的防线,双方主力在不莱梅东南的费尔登地区鏖战两日,各自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之前在特里布塞斯,德军倾尽全力才得以重创苏军四个师,那场胜利还得益于第4集团军在卢肯瓦尔德演了出的“苦肉计”。自知己方部队已成强弩之末,坚持下去非但赢不下围歼战的胜利,反而会被苏军抓住决胜之机,德军联合参谋部遂下令各部有序转移。经过这场难分胜负的角逐,德军开始从德国西北部地区撤离,解围的苏军部队稳步推进。10月23日,苏军重新进抵不莱梅城郊,最后一艘中立国船只驶离不莱梅港,转移到威廉军港的德国舰船也开始向东弗里西亚群岛转移。10月26日,苏军完成了对不莱梅的陆上包围,留守不莱梅的德国军队仅能够通过海路与外界联系,德军联合参谋部当天下达了最后的撤退命令,万余名德军官兵趁夜搭乘海军舰艇撤离,至次日上午苏军占领不莱梅时,一千多名未及撤退的德国守军沦为战俘。

第82章 顽强蓄力

随着不莱梅的陷落,民主德国已失去东部和北部的半壁江山,出海口仅余诺登、埃姆登等几个朝不保夕的小港,而国家的工业中心鲁尔区虽未易手,却已饱受苏联空军的袭扰摧残,军工生产只得分散转入乡间。顽强的德国军队不仅面临着装备、兵员、补给等方面的严峻问题,连续的高强度作战也使得大多数一线部队疲惫不堪,所幸在联合参谋部的统御下,各部不论伤亡损失大小,皆能沉稳有序地实施撤退,为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汉诺威,原本远离前线的军事中枢所在,如今已不分昼夜地遭到苏军炮击,元首纵使有一百一千个不情愿,此时也只能跟随大本营和联合参谋部转移。前往德国西部边境城市亚琛的路途并不遥远,从北方前线视察归来的林恩与元首在同一辆车上度过了几个小时。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立场对应不同的利益,两位领袖本应有的利益分歧完全因为大敌当前的困境而遁形。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思考共同的问题;大多数问题,他们都能达成共同的认知。闲谈之间,他们甚至聊起五年前的惨淡光阴,追忆各自的处境和思绪,顿感生命之无尽蹉跎。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得思维更加务实的帝国决策者早早做好了撤离汉诺威的准备,但最终选定亚琛为下一个落脚点却是最近几日的事情。为了避开苏军空袭,大本营车队入夜出发,抵达目的地时刚好天亮。用以安顿帝国大本营人员的是一座样式古朴的度假庄园,它坐落在亚琛南郊的树林之中,拥有高大躯干与庞大树冠的枫树给这座庄园增添了神秘气息。在林恩看来,这里的周围是如此森严,以至于周围的林地俨然成了军队的隐蔽集结点,如此兴师动众倒也不算夸张。昔日苏军撤出德国,没少潜伏间谍、安插耳目,战事至此,摧毁德国武装的核心对于苏联人意义重大,一旦获知德军最高指挥机构的行踪,他们必将不惜一切代价实施攻击,轰炸、空降伞兵、突击队渗透——手段必是无所不用。

一夜车程令老迈虚弱的元首疲态尽显,但他简单洗了个澡就回到将领们中间,听取了联合参谋部对战事的最新汇报。在德国北部,为赢下汉堡-不莱梅战役而付出较大代价的苏联军队暂时还没有新的攻击举动,退出波罗的海区域的德国海军继续封锁着日德兰北部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和船只出入不莱梅、汉堡必经的赫尔果兰湾,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夜,帝国的潜艇群在斯卡格拉克海峡毫无发现,而在赫尔果兰湾活动的鱼雷艇发现了驱逐舰级别的苏联舰艇,这意味着苏联人很可能已经疏通了德军撤退前爆破阻塞的基尔运河,为苏联舰船从波罗的海进入北海提供了便捷的安全通道;在德国中部,苏德两军对峙的汉诺威-哥廷根一线度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夜晚,但持续增兵的苏联军队很可能于今日发动雷霆一击,联合参谋部的计划依然是利用防守兵力步步阻击、消耗苏联军队,进而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地区组织新的防线;在德国南部,从奥地利进入德国的苏联军队于两日前发起了慕尼黑战役,三十余万德国军民依托防御工事拼死阻敌,苏联军队虽然一度接近慕尼黑市中心,但他们的进攻后继乏力,而从德国东部南下、从捷克进入德国的两路苏军皆被德军成功阻击于巴伐利亚北部,此次慕尼黑战役正朝着对苏军不利的方向发展。

听了这些总体上不算太坏的消息,元首的反应十分平和,也不再像二战时期那样对前线的指挥事务指手画脚,这一点恐怕也是德国武装能以机动游击战坚持至今的关键因素。非正式的临时会议本该就此结束,元首会在他的卧室持续睡上四五个小时,进餐、散步、工作,循环往复直至一天结束,克莱斯特和迪特里希的到来使得会议顺延。以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国防部长之名,克莱斯特目前主要负责本土与北欧之间的军事协调和军队调动,而昔日的党卫军名将迪特里希不仅是元首的忠实追随者,也是阿道夫·希特勒最信赖的得力干将之一,虽然直至民主德国成立才离开监狱重获自由身,但一回元首帐前,迪特里希便被委以重任,担当帝国近卫军第5兵团指挥官。值得一提的是,第1、第2、第3兵团是帝国军队的绝对主力,自1949年以来参加了在欧陆和丹麦的军事行动,为德国本土摆脱苏军占领立下了赫赫功劳,第二次苏德战争前期亦是德国武装的绝对精锐,第4兵团原本是预备部队,人员和装备稍逊一筹,但经过战火历练也逐渐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主力,而迪特里希所指挥的第5兵团从成立开始便囊括了帝国军队绝大多数外籍士兵。在第三帝国时期,组建武装党卫军的初衷虽然是打造一支“纯粹的雅利安血统的忠于元首的武装力量”,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兵员的大量消耗加之国防军对于党卫队征兵的诸多限制使得武装党卫军越来越难以征召到足够数量的血统纯正的德国人,而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引起的政治波动,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对本国右翼团体及其人员进行仓促与不周密的迫害,这又出现了大量的欧洲国家右翼分子、反共分子、反政府分子、持不同政见者以及纳粹政体的仰慕者涌入德国投奔党卫军的情况,武装党卫军开始放宽兵源要求并积极吸纳来自外国的欧洲志愿兵。到了战争中后期,数十万外籍志愿兵已成为党卫军的重要力量,并在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忍耐力,而柏林战役中,“查理曼”大帝志愿兵师、“北欧”师、“维京”师甚至一个“自由印度”师所辖部队几乎怀着必死的决心参与这最后的血腥战斗,狂热的精神也使之成为二战战场上最彪悍的战斗力量!

以林恩所知,在帝国势力败退北欧的最初三年,“避难所”基地仅有数百名非德籍人员,直至东西方开展、世界形势发生转折后,帝国开始扩充军队规模,从西班牙、瑞士、阿根廷等国秘密征募的人员有一些是前党卫军的外籍志愿兵,帝国军队中的非德籍人员哎有所增加,但直至1949年苏军撤离德国本土时,这些“外援”的总人数也不过两千余人。显而易见的是,作为第三帝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党卫军将领,迪特里希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召集旧部、扩充兵团。在克莱斯特报告了帝国军队最新的增调行动后,现年58岁的前党卫军悍将汇报说,近日又有七千多名外籍志愿人员通过审核加入他的兵团。与之前几批志愿者不同,这些人大多数是不具备作战经验的新手,需要至少一个月的训练才能成为具备最基本战斗素质的士兵,而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将会有多支完成整训的外籍部队抵达本土参战,他们包括一个西班牙反坦克步兵营、一个芬兰山地连、一个瑞典反坦克步兵连、一个荷兰步兵连、一个意大利步兵连以及来自法语国家的一连反坦克步兵。此外,第一批辗转抵达北欧的匈牙利志愿者已经完成集结,他们人数虽然还不够组建一个战斗连,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合格的士兵,而且在匈牙利政府的纵容下,更多的匈牙利志愿者正努力通过苏联控制下的克罗地亚前往保加利亚,再经由海路前往西方盟国控制区,这是一条相当艰难而漫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