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

从局面上看,苏军此次“正义行动”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不可阻挡之势,这无疑会让德国军民以及西方国家感到沮丧,而在林恩的兵法库里,哀兵出战是一招非常险的棋,险到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满盘皆输的结局,可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若德国迟迟不能摆脱苏联的直接威胁,势必对国家复兴路线造成扭曲性的影响。与其忐忑不安地度过未来数十年,不如用一次可歌可泣的战争来改变一切。正是拥有这样魄力与决心,林恩镇定自若地继续留守柏林,指挥首都卫戍部队有序转移作战物资,保护重要科研人员和设备迁往西部,并护送各国外交人员撤离首都——以免他们看到并将苏联军队趾高气昂进入柏林的情景传播出去,进一步动摇西方阵营本来就不够坚定的信心。与此同时,数万受到征募的劳力仍在柏林外围挖设阵地工事,卫戍部队亦将早先秘密开始准备的假目标部署到这些阵地上,使得频频光顾的苏军侦察机拍摄到德国坦克、重炮以及大量军队准备死守柏林的假象。事实上,德国的战时委员会已草拟好了一份宣布柏林为不设防城市的外交稿件,随时可以通过无线电发出,因而出入柏林的各条道路并未埋设一枚真正的地雷!

5年前百万德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神圣的首都,若是林恩一枪不发地将柏林拱手让出,即便能够拿出充分的战略理由,心理与精神上也难以向国民交待,苏联军队又是那样的盛势凌人,民主德国迫切需要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战果来坚定军民战斗下去的意志。由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林恩先前只能与帝国将领们约定在柏林附近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如今战场态势清楚呈现于眼前,林恩对着地图苦苦思索,远在汉诺威的联合参谋部将领们亦在搜寻相同的目标,而他们最终不约而同的选定了一个地点,万德利茨。

万德利茨,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普通市镇,它地处柏林正北,距离柏林市中心约30公里,扼守此地可以阻挡敌军自北进入柏林市区,而它面积仅有百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两万,建筑规模和密度并无特别之处,想要依托这样的城镇打一场斯大林格勒式的防御战绝无可能。随着苏军北翼兵团的先锋部队快速逼近,驻防柏林北部的德军新编第6步兵军节节败退,虽然没有严重的损失,但着实抵挡不住苏军装甲部队的强悍战力。德军联合参谋部瞅准时机做出部署,调帝国第2远征兵团55万人、德国陆军第2集团军82万人连夜奔赴万德利茨,在该城西北和西南的树林地带隐蔽待命。

经过细致的战场侦察,德军获知紧追德国第6步兵军而来的苏军先头部队隶属于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这支载满荣誉的精锐部队组建于1942年,先后参加了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进攻战役、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进攻战役、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战役、华沙-波兹南进攻战役、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和柏林进攻战役,以坚决、勇敢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无数的胜利与荣誉,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未尝败绩。1946至1948年间,该部先后与美、英、法等盟国军队交手,多次上演长途奔袭、渡河强攻、包抄围歼的好戏,在苏军内部获得了“苏维埃刺刀”的美誉,同时也成为盟军士兵和指挥官闻名胆寒的一支苏军王牌部队。该军在1950年春夏之际进行了整编和换装工作,全面配备了新锐的t-54坦克。这种装备100毫米线膛炮的中型坦克从t-44坦克演变而来,早在二战结束的第一年就制造出了样车,此后虽然受到东西方大战的影响,至1949年中期仍投入批量生产,并被确定为苏军的新一代主力坦克。就攻击力而言,它较t-3485提升了一个档次,并引入了高低向火炮稳定性和热烟幕施放装置,铸造炮塔继续保持了防弹外形良好的优势,382千瓦的水冷柴油机为36吨的坦克提供了强劲动力。

以t-54配上相当比例的自行火炮和装甲车辆,苏联军队已然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作战,且不说这样的部队在整个苏联军队有多少,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的苏联官兵们正怀着蔑视敌人的心态向着柏林前进。也许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看来,只要将红旗再次插上柏林的标志性建筑,这场战争就会以苏联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接下来如何处置战败国将是政治家们考虑的问题,一线官兵可以在德国好好享受秋日的温暖阳光和胜利者应该享有的一切,然后载誉而归,接受国内民众的掌声和鲜花。当他们获悉己方先头部队——第200坦克旅的一支坦克纵队,在距离柏林市区大约30公里处遭到敌人伏击而致损失惨重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德军在拼死防御首都,而这种努力最终会被苏联坦克的履带碾得粉碎。第200坦克旅指挥官迅即抽调一个坦克营前去增援先头部队,而第200坦克旅的主要部队以及第22坦克旅、第6机械化步兵旅、第100坦克旅仍沿着德国东北部的干线公路向柏林方向快速挺进。这条公路从万德利茨以东穿过,在柏林东北贯入环城公路,是德国30年代发展高速公路的一个显要成果。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驾驶一辆添满燃料的t-54只消三个小时就能从原属德国的斯德丁港开到柏林,如今苏军坦克手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耗费了三天时间,与柏林的距离仍超出正常视界……

9月17日夜,万德利茨歼灭战拉开序幕,帝国近卫军陆兵第1、第4步兵团携六个额外加强的反坦克连在万德利茨以东突然攻击苏军第200坦克旅所部。尽管苏军官兵已经加强戒备,并在行进中沿公路展开了战斗部署,但帝国军队的重型制导火箭弹仍从较远距离击毁了多辆t-54坦克、su-122自行火炮以及苏军运兵车。面对突然而猛烈的火力打击,苏军一开始还准备执行就地反击的作战指令,然而迅速攀升的伤亡使他们意识到处境的困顿,他们只好一边组织防守一边向指挥部求援。此时第200旅指挥部距离战场仅有三公里,旅长维利斯托夫立即调集兵力增援,并分派后队的两个坦克营左右包抄德军阻击部队,同时将自己的部署上报军指挥部。很快,隐蔽推进至万德利茨东北方的德军部队观察到一支苏军装甲部队离开干线公路向万德利茨推进。遵照作战部署,成功阻击苏军先头部队的帝国军队随即向万德利茨城区撤退,诱使苏军第200坦克旅暂停向柏林挺进的步伐,转而向万德利茨南部迂回,意图将这支战斗力不俗的德军部队包围歼灭在万德利茨。

等到苏军部队逼近万德利茨,部署在城内的德军炮兵一齐开火,用猛烈的急速射轰击苏军坦克部队,常规炮火对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损伤不大,却让苏军指挥官们产生了错觉,以为德军集结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部队防御万德利茨。

为了歼灭这支守卫柏林北大门的德军部队,更多隶属于苏联第11坦克近卫军的部队离开原有路线向万德利茨包抄而来,虽然丰富的战场经验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合理的侧翼警戒,但目的明确的对手极尽所能地隐藏实力,使得他们一步步走向这难以察觉的陷阱。临近午夜,苏军第22坦克旅派出的战斗侦察部队攻入万德利茨城区并摧毁了德军的一处重炮阵地,意外的惊喜刺激着苏军指挥官的神经,眼看从南部包抄的第200旅已经到位,第6机械化步兵旅也紧跟着抵达战场,军指挥部下达了立即进攻的指令,而此时紧跟第11近卫坦克军向柏林挺进的机械化第6军由于入夜后休整补给放缓速度,仅勉强保持着与友军的联系。

第68章 真正的对手

沉沉夜幕下,从柏林延伸向斯德丁湾的高速公路仿佛一条摊开的皮尺,中间虽有弯曲,但总体上要比普通公路直得多。为了迟滞苏军进攻,德军已自行炸毁了这条公路上的桥梁,可这并不能阻止有备而来的苏联军队。显然是从早先占领德国期间的反游击作战中吸取了教训,高速突进的苏军机械化部队配备了大量工程车辆和架桥设备,在一条七八米宽的河流上架设便桥只需要十几分钟时间,至于那些原本架设在沟壑、谷地上的旱桥就更不足为虑了,越野能力出色的苏军装甲车辆只需多费点功夫就能通过。若是没有意外情况出现的话,精锐的苏军北翼兵团很快就能挺进柏林城下。

夏日的虫鸣赋予田野旺盛的生命力,茂密的植被循环净化着空气,而在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突袭战打响之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进攻方战车发出的低沉轰鸣声。帝国近卫军第1装甲集群的5个独立坦克连和9个满编装战连经过长途奔袭进抵万德利茨东北方约20公里的公路地带,官兵们顶着源自本能的重压沉稳向前,直至在大概800米距离被苏军岗哨发现,他们才打破静默猛烈开火。炮射照明弹如流星般飞过树林上空,瞬间绽放的白色光芒将公路连同在公路两侧临时宿营的苏军部队照得无处藏身,那些外形特征鲜明的t-54中型坦克简直就是进攻方炮火的吸铁石,只见这些尚未发动的钢铁战车一辆接着一辆被炮弹击中,有的外壳发生爆炸而内部情况不明,有的在遭受打击后冒起黑烟,还有的突然发生殉爆,炽烈的火球迸射开来,刹那的光焰刺得人们不敢正视。

各种光源的映衬下,借树林、灌木和长草隐遁身形的德军战车在缓慢有序地向公路推进,而身穿黄绿迷彩服的德军步兵们低着头、弯着腰,以突击步枪或反坦克火箭筒为武器,勇敢无畏地走在了己方坦克和装甲车之前。他们的这种举动可不是盲目陷阵,当苏军警戒部队的反击火力尚不足以构成致命威胁之时,他们大踏步向前推进,而当多数苏军官兵反应过来加入战斗,战场上的枪弹炮火变得密集而危险起来,他们便不再快速前行,而是展现出精巧、熟练的战术配合,在距离公路三百至四百米的地带形成“隐蔽战线”。为了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苏军摆出一贯的强硬姿态,坦克发动之后不是后撤或原地防御,而是正面朝向敌人发起反突击,并且格外重视车组之间的掩护配合。在这种情况下,遭到袭击但数量处于优势的苏军装甲部队逐渐扳转场面上的被动,在公路一侧闪动的炮口焰光渐渐多了起来,而且苏军t-54坦克装备的100毫米线膛炮本身就拥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理论上完全可以压过仍然使用75毫米炮的对手,但大炮的口径绝不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唯一标准。苏军投入反击的炮火固然凶猛,发射的照明弹也不少,可他们的炮弹却没有真正击中对方几辆坦克战车,从此时的情形来看,德军坦克不携突袭之势迅速拉近交战距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t-54在技术上较以往的苏军坦克并没有划时代的跳跃,它的射击精度依然乏善可陈,增加火炮口径后反而加大了装填手的负担,而且弹药和燃料的储存位置依然是一个致命缺陷,很容易引发二次爆炸,唯一值得苏联人骄傲的是它性能优越的悬挂系统,使得这种看似笨重的钢铁战车能够毫不费力地翻山越岭。

随着苏军反击的深入,t-54坦克不断远离公路。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在公路上方投放的照明弹造成了背光效果,使得德军一方的火炮命中率出现明显下降,而当苏军坦克正面相向时,豹式坦克的75毫米炮就显得有些乏力了,在500米以外发射的穿甲弹很难从正面击穿t-54,尤其对它的铸造炮塔无可奈何,战斗距离的拉近反过来有利于苏军坦克提高火力精准度。不过,战场形势的发展却并不如苏军官兵期盼的那样,因为他们的坦克很快遇到了新的麻烦——那些突前至战场中央的德军步兵。坦克在大多数时候都堪称步兵的天敌,可有时候情况也会反转过来,手握“铁拳”的德军步兵正等着苏军坦克进入百米距离。他们此时所使用的是铁拳系列的第三代产品,依然是传统的目测观瞄、火箭推进、空心装药,其破甲深度达到220毫米,而且弹体的飞行速度和稳定性有较大提升,这意味着技术熟练的操作手有更高的把握击中移动目标。

看着己方坦克一辆接一辆地遭到毁伤,那些距离稍远的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试图用枪炮清扫这些难缠的德军步兵,然而编成数十个反坦克战斗小组的德军步兵们分散在偌大一片区域内,战斗中不断灵活变换位置、躲避攻击,使得负责火力支援的苏军部队难有作为,而对于协同反击的苏军步兵,他们手中的武器更是毫不含糊,g42用畅快的嘶鸣倾吐着长久以来的郁闷,44以轻快的节奏索取宿敌的旧债,长柄手榴弹亦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时空延续战争使命。在德军严密有序的火力网面前,苏军坦克一次次无功而返,苏军步兵一波波抛洒热血,激战两个多小时,数量明显占优的一方成了这场战斗的苦主,公路往西的田野中遗落了四十多辆t-54残骸,另有二十余辆自行火炮和装甲战车遭到摧毁,苏军损失的运输车辆和遭击伤击毙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